北京电影学院影视金融班10月课堂,荣幸邀请到了中国电影导演、监制,编剧、制片人——*建新老师,为同学们分享“巨片佳作的炼成”。
中国电影导演、监制、编剧、制片人。年凭借首次独立执导的剧情片《黑炮事件》获得新时期十年电影奖最佳处女作奖、华表奖优秀影片奖。年,执导剧情片《轮回》,该片为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正式参赛作品。年,凭借执导的喜剧片《站直啰别趴下》获得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参议院特别奖、华表奖优秀影片奖、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年,凭借执导的剧情片《背靠背脸对脸》获第1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金鸡奖最佳合拍片奖、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福冈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年,凭借影片《埋伏》获得第1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此片为柏林电影节正式参赛作品,年,执导的影片《说出你的秘密》获得第七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年,执导喜剧片《谁说我不在乎》,获得第九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第2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年,执导影片《求求你,表扬我》,该片获得第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大奖,最佳编剧奖。年,监制影片《投名状》,此片获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等8项大奖。年,凭借执导的历史片《建国大业》获得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导演奖、百花奖最佳影片奖。年监制影片《十月围城》,此片获香港金像奖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年,执导历史片《建*伟业》,获华表奖最佳编剧奖、华表奖优秀影片奖。年,监制的3D魔幻片《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获得第10届好莱坞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电影。年担任影片《智取威虎山》监制、编剧,此片获得华表奖优秀影片奖。年,担任动作警匪片《湄公河行动》的监制。此片获金鸡奖最佳影片奖。年,担任《建*大业》的监制,《悟空传》的监制。年,担任《我和我的祖国》总制片人。此片获百花奖最佳影片奖、金鸡奖评委会大奖。年,执导历史片《》,担任《我和我的父辈》总监制。同年担任抗美援朝电影《长津湖》总监制、编剧。
当年黑泽明荣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他说:“我拍了五十年电影,可是我还是不懂它”。这也许就是电影的魅力,无穷无尽,深不见底。电影是个梦,我,*建新,从16岁开始做这个梦,今年67,还一直在这个梦里……
电影有着多维度的空间和戏剧人物关系,依靠影像的微妙表达去展现。四十年代影片《神女》与同时代的欧美影片相比,镜头语言毫不逊色,而且独树一枝。
本质上胶片应当是电影的稿纸,计划经济年代,胶片供应极为有限,对创作的自由想象形成限制,再加上产量有限,与世界同步交流有限,于是中国电影跟世界电影产生了差距。走完这一圈,进入改革开放,时代呼喊出中国电影产业的概念。这也是中国电影所面临的重大转折,是迈上世界电影高峰的必经之路。所以是否承认电影是工业,电影是产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制片管理不靠想象完成靠计算完成
欧美体系的大制片人,被香港译为监制,在他们眼里,制作不能仅仅通过想象完成,而且还需要通过计算完成,计算是电影工业的概念基础。在一个预算成本范围内,动员创作者展开想象完成创作,是电影工业的重要前提。
世界上,制片人对电影的管理是规律性管理,预算细到手纸的规格数量。这些方法是将可预见的预算锁死,必须得花的一定花,在预算里都有详细体现,这是一种近乎透明的控制,而不可预见费,是另一波钱。每一部分的经费用在谁手里,怎么用,一清二楚,这样,预算执行是清楚的,这是成本控制的基本方法,如果只是糊里糊涂的匡算,钱未必能用在拍片上。详细至微的方法能保证经费实实在在用在拍片之上,虽然不一定保证拍的好,但至少是用在了拍片里。这是第一步,也是保证影片按周期完成的基础。
在导演高峰期决然放下探索摸索中国制片之路
在拍了几部艺术电影之后,有机会参与协助昆汀拍《杀死比尔》,获得些经验。观望国内当时糟糕的电影市场环境,发现中国缺少真正的制片人这个职业,于是在自己导演高峰期时,决然放下,改作监制,就是想集中国电影集体力量,推动电影产业发展,为中国电影的规模化、市场化做些基础工作。这对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导演脑袋天马行空,但制片人的工作是要落到实处。
首先做中国版的详细预算表,在外国优秀制片人的帮助下,整理了适合当时中国制片环境的,能在50页左右完成一部影片的基本预算表,(下延到四级科目)现在预算表有各种版本可参考,可在网上购买,但那时是零起步,仿照欧美,结合中国实际做模板。首先尝试使用预算表的是华谊兄弟投资的《墨攻》,此片有韩国与日本的投资,制片人,演员,团队,试用很成功,收获多方的肯定。
与昆汀的合作,是集中了当时亚洲顶尖力量,在一个期限内,不超支的完成所有拍摄。以前中外合拍,合作不愉快,是因为我们只站在中国立场,用中国习惯,不用全世界公认的方式去交流。通过这次拍片领悟到,中国电影需要管理原则。中国制片人要掌握这个原则,这个原则不是个人意志表达,是一个产业本质的表达。在工业进程中,一定会有不足。在第一次出现不足时,可以原谅你的些许不足,但第二次、第三次就无法原谅,原地踏步并非长久之计,所以要不断提高。多从各个角度,对电影有多维度的理解、消化,通过自己的实践慢慢总结,只要点找对了,很快就能上道掌握。
电影庞大的工业制作结构由技术和人才支撑
技术与人才,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才能展现一个国家电影的整体风貌。人才流动是一个维系创作激情的好办法。以前计划经济的行*管理委派制度无法替换掉任何一个你觉得无法合作的人,也就是说,无法进行优胜略汰。改革开放,人才流动,有了选择权,会第一选择你需要的人。组织人才流动,使题材+人才组合成最佳,组成最有创造力的团队。
微妙与敏感是艺术家的生命
电影的表达一定要转换到感性上来,只有丰富的感性的表达,观众才会被感染。想象力是电影的原始动机,做制片人千万不要扼杀创作者的想象力,他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样,但那是影片的灵*,想象力是需要保护的。艺术电影不太需要监制,因为监制有可能会把独特的想象给扼杀。演员跟导演,是制片人要格外保护的人,他们是最敏感的人。他们是靠敏感、细微、捕捉、想象,来构建其艺术生命过程。不敏感做不了好演员,因为捕捉不到微妙,也表达不出微妙,观众更看不到微妙,导演亦是如此,导演的触角首先得自己能感觉到,才能传达到位。但敏感的人向来脆弱,一旦受影响,很难恢复最佳状态,技术可以不断调试,但感觉稍纵即逝。人在从事不同职业时,都会有极端优点与极端弱点,这是人类的局限所致,制片人一定要把控好这个,因为是靠这些来完成一部影片的。制片人是一个复合的职位,要求有艺术感觉,懂剧作表演,懂节奏结构,管理调动,技术科技。美国之所以是制片人中心制,是因为他们拥有这样一群复合人才,可以推动事情往任何角度发展与前进。电影的创意是可以改变投资概念的,但这个创意得对所有人产生影响才行。
职业导演不与工业体系对抗
工业与艺术是两个闭环,千万不要重叠的将其合成一个闭环,否则只会天天纠结较劲,心里难受,逮谁吵谁。商业电影评判体系是有具体坐标的,但艺术电影没有具体坐标,这两个做好都不容易。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一定是长期并存,互相推动发展。中国商业电影市场变大以后,艺术片拿到拍片的机会是过去的10倍。
艺术电影是独特想象,是通过特别微妙的个人表达构成说服力与影响力。工业电影的导演不视独创性为唯一标准,工业体系需要的导演是一个尽量少犯错,有丰富技能和经验的导演,因此好莱坞大量保持类型片生产的导演是40-50多岁,这种导演需要与工业体系配合,才能完成这个体系想要的类型化的好产品。在工业体系中,就要尊重这个体系的规则,体系规则也包含了很多道理,在接受干这个活时,应遵守行规,在规则里充分展开想象去完成。如果心理与整个制度对抗,活就没法干。艺术片则相反,虽然钱不多,但忠于自我。所以能看到好多艺术片导演即便抵押房子,也要完成自我想象和表达,而工业体系导演不会冒这种生存风险。
商业电影方式有些类似PUA传销艺术电影则是布道
电影的仪式感来源于关了灯门,密闭空间的强制性观看阅读。艺术电影如同布道授业,一点点,缓缓渗透,娓娓道来,沁入心灵,让你树立信念,这个信念可以是信仰,理想与对未来的希冀。艺术电影的观看需要相对安静,因为它走向内心,极端的说,一对一的观看状态可能是最好的。商业电影的本质有点像PUA传销,要用5-10分钟内容洗脑,控制住观众,用一切镜头语言,视听手段,人物关系,故事情节控制你,让观众的注意力高度跟随着电影的脚步走,看完后可以表示不相信,或者觉得是胡说八道。但在观看过程中,是被导演的视听技法死死摁住。因此任何一种方式的能否长久,是由于它的美学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的,不是由个人喜好决定的,这是不同的规律。
电影不同美学不同
不同题材,不同定位对应着不同的美学追求,即使艺术片市场回报不理想,投资人自己也会认,也许百年后,影史留其名,因为群体与个体的思想差异向来如此。有的艺术电影是超前表达,观众反应滞后。但商业电影不追求过度深度,追求类型。追寻的是电影工业的自然循环,必须维持住产业生存,保证收益投入再生产,推动行业整体发展。大量商业电影的特征,是一种消费,是观众花钱买快乐,买眼泪,买恐惧,买兴奋,买感动……你的卖点与观众契合,票房自然好,这就是市场电影的基本逻辑。商业电影的美学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投资者与管理者,一定要研究类型,这是必不可少的一堂课,需要下足功夫。每个类型都具备自己独有的艺术特征,找到善于创作类型的人才才能拍好。中国电影需要的是大量高技能的匠人,喜欢某类型,就去把某类型看遍,上手模仿着拍,研究如何控制节奏,讲述故事,用影像影响心理,怎样造成悬疑,惊悚,紧张,浪漫……艺术片大部分都是淡淡的,写实的,让你一点点感受到它影响和渗透,大家都各自沉浸在自我体会思索,自我内心对话。有时候创作者会用“找到商业和艺术的契合点”这个理想思维来局限自己,这个想法不为错,但只是个别可能,大量电影并非如此。
影院“场”的美学概念
喜剧片,独自一人在家看,笑的幅度也就咧咧嘴。10个人看就会有笑声,20人看笑声增大,影院大厅看喜剧片常常哄堂大笑,甚至连台词都听不清楚。这就是“场”的概念,“场的效应”有点像在现场看足球比赛。因此,电影与电视,与网络的区别,就是场,强制性的观看,让你进入到一个群体幻觉状态,然后产生群体的场互动。电视很大部分可能被网络取代,是因为电视与网络的同质化。电影曾经在一段时间低潮后,好莱坞用大量的科技挽救了它,开拓出电影新的视听感受,致使现场体验更加沉浸。电影也是时髦的艺术,任何最先进的设备,都会用来推动电影的技术完善。这也是目前电视网络手机,无法替代电影的原因之一。
类型片背后的心理逻辑
很多年轻人看有些影片,会觉得“老”。这是中国电影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缺乏类型片的建立以及现代语境的缺失。
中国电影缺少自己的类型体系,大部分类型都是借鉴学习。中国独有类型是功夫片,一个弱小的人通过自我成长,扬善惩恶,完成英雄梦,影片通过动作来构建这种联系。
类型片是重复的,类型电影的创新,是随着工业科技发展,表现方法飞跃与新的故事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类型片背后的心理,主要与人类成长的经验,进化经验联系在一起。很多东西并不来源于后天认知,而是遗传,这些认知进入了遗传编码的体系。恐怖的基点是什么?是人类在不同地域的进化过程中,对恐惧的感受不一样,有人怕羽毛,有人怕蟑螂。这是意识里的结构,在电影里是心理恐惧性与影像组合的对位。
电影的语境
有些电影,观看时有前置文化要求,但大众电影不能这样,要让绝大多数人能看懂。电影是通俗文化的一种,在有的国家,电影划在娱乐圈,不划在文化圈,这是由它国国情及产业结构属性决定的。再则,如果不了解当下语境,电影无法对位,就可能陈旧。银幕与现代化,是密切联系着的。电影里表达现象与味道,都与观看群体的现实语境有关。在任何一个时代,语境是一直在变化的,这种变化决定了诉说表达的环境关系,心里关系。所以方法、速度、节奏、结构、味道,传递关系等等都影响着电影表达的当代性,如果一部电影拍完,不具备当代性,这部电影的价值并不大。即使拍历史剧也要具备当代性,对应着现代人的困惑,内心的理解与冲突。二战后,哲学从本体论向方法论转换时,欧洲出现了一批具有哲学思维的电影大师,任何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是与整体思潮联系在一起的。本体论已经解释不了人类复杂细微的变化和冲突,那些比二元对立更为复杂。
如何看待大师?仰视or平视?
优秀的匠人很多,但天才极少,天才即大师。天才导演拍东西都有个人偏好,他只拍某些,库布里克就是艺术成就极高,创造电影语言的导演。美国同行见到了他都毕恭毕敬,因为他是创造电影语言母本的电影之神。大师为我们在电影里点燃了智慧的光芒。
早期,我拍《黑炮事件》,颜色对比强烈,深受安东尼奥尼与维斯康蒂影响。
伊朗导演阿巴斯的作品,像一个个寓言,淡淡讲述,但看完后引发无限回想。
阿巴斯去世时,世界文化杂志都刊登了悼念他的文章,称:“最后一个电影大师的离去”。这标志着在电影历史的进程里,大师的时代已去。原因可能在于科技的高度发展,人类进入到一个新时代感知时代。扁平化、碎片化几乎蔓延到所有领域。现在人的知识储量,是30年以前的80倍。当今人类,发生的事件,会聚集无数的思想在一件事情上汇集,这种复杂性从未有过。现代科技发展,传递技术速度提高,把地球变小。短视频时代,人人都是创作者。手机从通讯工具,变为多媒体载体,成为人大脑的外延。现在的时代话语权人人平等,你想表达就有途径可以表达。当然,表达的水准高低是另一个问题。
时代终会更替。大师建立的体系是别人很难超越的,大师似乎距离我们渐行渐远,但你看他的角度由你决定,仰视还是平视?永远仰视会累,平视并不减弱他对你的影响力,我们依然尊敬他,这是文化心理位置的定位问题。
文化价值是多元的和而不同不是非此即彼
是不是用真诚的,有创意的,爱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特别想表达的东西,从这点去看文化会得到一个启发——向普通人靠近的文化价值。生长在东方这片土地,我们所了解的是有限的。有时候不要过于拿一个界限去区分限制某种文化属性和特点,因为文化是和而不同,互有包容。中国四川出土的三星堆,似乎与西方卡巴拉是有映对的。因此,看待一个文化现象要多元多维度来看,无法用单一体系坐标轴去硬套。要树立多元概念,不要推崇非此即彼。要让世界变得丰富,就得有这样的宽容度,否则双方就都没有自我。文化需要被重新集合整理才能形成主流,观之电影,中国电影一定有自己独有的文化属性,这个属性可能慢慢全世界人类都能理解,也可能永远就只传播于在华人文化圈地区之内。
传承经典是主流价值观的创新性表达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它的主流价值观,这个主流价值观的产生不来自好恶,而是综合存在,互相消耗,叠加融合,产生的被大多数认可的价值观。如没有主流价值的国家精神上无法独立,这一点,每个国家都有它更深层次的表达。以前主旋律一直市场不好,大家都觉说教过头。《长津湖》里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并不不浪漫,但战士是动人的,他们身上有那么强烈的爱,对亲人的爱,最国家的忠诚,对生命的渴望,在需要牺牲的时刻,又能奋不顾身。电影通过感人的故事进行了表达。通过描写、细节、人物命运,最后能抵达到一个精神的彼岸,这就是好电影,我们电影人一辈子都在做这个努力。
把红色经典转化成类型片难度很大,大家看完《智取威虎山》,会觉得这没啥难的,其实这就是难。类型片,简单明了直接,虽然以往的经典也是简单明了直接,但这两者间的鲜明元素,相互结合与转换,是截然不同的,要想改变是难上加难。这类影片以前基本靠台词,变成类型片,需靠丰富的电影传达。《智取威虎山》涉猎了很多当时中国电影,很多没做过的事情。比如要求3D拍摄达到90%以上,在那个年代的3D电影,3D拍摄的占比一般是20%到30%,其余都是2D转的假3D。3D最难拍的是文戏,《阿凡达》里最让人惊艳的是潘多拉星球异域美丽的蓝色深林,而不是打打打。
《长津湖》如何平衡三位导演的风格?
一开始都觉得是抑制导演的想法,让他们向一个地方靠拢。在与徐克、陈凯歌、林超贤、于冬谈完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让他们“向极致发挥,往极致拍摄”,我们用情节与人物情感来完成衔接。如果限制导演,落于中庸,可能导演擅长的部分就满足不了观感的极致体验,就好比看完,观众心理感觉可以打80分,差不离,但不满足,上不了90分→分→超过分!这种赞叹是大悲大喜,是给人造成巨大心理波动的震撼感,电影需要这样的极致体验,优点缺点都突出,依旧可能是好电影,但平庸则永远无法接近优秀。
一切的管理都是维系着向心
《长津湖》不包括群演,剧组的工作人员达到了多人。三个导演三个组,同时并进拍摄,如果把他们的时间,按线性衔接,相当于一个人的工作组,工作了四百多天。相比以往,也确实感觉到整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大有提高,譬如战争场面,如此多的炸点,全组无一人伤亡,安全保证体系起了很大作用。
一部戏的周期不能太长,这不是个人意志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好制片人得读点心理学,不光是条款管理,还得了解人的身体和心理,本能是躲不掉的。人在摄制组,2个月就是一道坎,全组低潮期来临,创作欲望急剧下降,创作状态也差。如何有效管理创作人员,在他们最好的状态下工作。超级疲劳状态,出现的首要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恍惚,《长津湖》一个镜头里经常几百个炸点,一恍惚就有可能出危险,生命最宝贵,所以要互相帮助,保障安全。
一个剧组的管理里,会遇到无数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只是简单的生产过程,剧组是一个临时组成的集体,所有社会问题都会出现,好制片人就是要有效组织安排,让每个人都有荣誉感归属感。比如《长津湖》的片后字幕长达8分钟,但可以找到每一个参与过《长津湖》工作人员的名字,这是在根上对他们的尊敬。一切的管理,都是维系着向心,向心与理想连在一起,我们这么多人,这么多年还爱电影,没别的,就是因为爱。即使剧组工作辛苦,也会有一种归属感。互相尊重是前提,相互交流也就变得容易。一群人,临时组建成复杂的人际关系团体,去创造一个人际关系的故事,这些都是跟灵*有关的。管理也是如此,对象不是机器,而是能和你互动交互的同类,将灵*与管理形成合力,并积攒成型,一部好电影就会诞生,自己也会有劲,再苦再累,也会充满干劲,不会怨恨。大家喜欢电影得有这样的耐心与想法,这样才能干好,其他的都是技巧。
电影是爱,你爱它,便愿意为之奉献一切!
国庆档另一部影片《我和我的父辈》,我也是总监制,某天*导演的段落在航天系统里组织放映,邀请了杨利伟以及很多航天人前来观看,映后交流环节,有一位87岁的老院士,戚发轫,他说“感谢小章导演,拍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我们都流泪了,我们当时就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干打垒之地,孩子们同我们一起受苦,完成祖国任务,他们经得起苦,经得起寂寞,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科研人还是要吃苦,吃的是寂寞之苦,要经得起寂寞之苦,你就得爱它,迷它,就得奉献”。
这位老院士一辈子奖章荣誉无数,问起他的经历什么最重要?他说年轻时,有一次上天安门,他们当时还没有成绩,还在摸索,并未完成项目,他走在后面,被周总理叫住,去见了毛主席。周总理对毛主席说:“毛主席,他是戚发轫,就是他们,正在研究火箭,但还没成。”,毛主席伸出手说“谢谢你”,这是老院士这辈子觉得最珍贵的时刻,与之相比,那些奖章都没那么重要了。我们拍电影也是如此,哪部戏不是最初没有成绩的摸索?我热爱电影,我这辈子除了当了6年兵,上了几年大学,其余时刻都在做电影,今年67岁,还在一线工作,拍摄时基本上每天超过10小时盯在现场。虽然干了几十年,依然会犯错,错了就跟大家道歉,大家会说没事,谁都会判断错,咱再来一次。拍片很苦,也很酷,在这特别苦的过程中,会有一种特别踏实的感觉,我喜欢这样的感觉,我喜欢和大家一起,共同把一个想象完成。这个梦承载了许多托付,我们爱它,因此就会说做一个像样的电影,做一部好电影,来不负此梦。
电影的语汇不仅仅在叙述中,还会在结构里藏着,这个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共振,能产生联想,获得了民众心理的共鸣和跟随,在民族精神的深层,其实藏着最柔软的情感,电影如果有办法拨动这个最柔软的情感,观众会有无限联想,他已经不在情节里,甚至不在人物上,他沉浸在潜意识里。所有伟大的电影,都打开了人的潜意识,让其沉浸,电影是梦,沉浸在梦里,生活在梦里,很知足。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金融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