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后期培训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制片人张丽影哪怕超支,也要复原西南联大
TUhjnbcbe - 2022/11/5 16:25:00

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和抗战史上都是响当当的名号。名家大师辈出,刚毅坚卓垂范,这样的题材按说早该被多次拍摄成影视作品。但检索过往片库,除纪录片之外,侧面描写的故事片有之,正面强攻的影视剧全无。

现在有了。由张丽影担任总制片人的电视剧《我们的西南联大》即将完成后期制作。几天前,我们看到了这部剧的2集成片和1小时大片花。感觉像是跟着青年学子们同走了一次学业报国和文化抗战的长路。

故事从年“七七事变”前开始,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大学的宁静被枪炮声打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三校南下长沙继而西迁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三校师生一路南下西行……

学生自然以学习为己任。青年则需要得到方向指引。中共地下*原本就扎根清华北大,引领进步学生。三校南迁长沙,更显中流砥柱之功。而在西南联大的校园内,又与三青团展开较量。

剧中的五位主人公先后面对过三次抉择:一是平津炮火连天,随校南下还是就地抗日,二是抵达长沙后,继续求学还是投笔从戎,三是昆明就读后,跟着国民*走还是跟着共产*走。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有人献出年轻的生命,有人走上革命的道路。他们的跋涉和寻路,对今天的年轻人亦有启发。任何时候,爱国之心不会过时,以身许国都很光荣。

年底,电视剧《我们的西南联大》在云南杀青时,我们曾在现场与制片人张丽影聊过这部作品。那时候她刚结束前期的制片工作,稍显疲惫。这次在看片之后听她讲述幕后故事,她的言语中充满激情。

早年间,张丽影是电视记者,扛着机器南北采访。后来,她转型成为制片人,制作了《中国远征*》《生命中的好日子》等诸多电视剧。她的作品在追寻历史真实的同时,亦有细腻的情感流动。

从接到任务时算起,张丽影用8年的时间完成了对西南联大8年8个月历史的讲述。以下为张丽影的自述:

沉入史料,收获去伪存真的体验

这样的戏没有谁能一把就抓得稳。

年3月,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找到我,说想做一部传承西南联大精神的电视剧。最初,我有畏难心理。

虽然之前合作过《滇西》《中国远征*》,拍过几部云南本土的抗战剧,但那是因为我对中国远征*的历史足够熟悉。而西南联大文化抗战的历史我并不了解,本能地觉得自己扛不动。

一次,两次,谈到第三次的时候,宣传部领导说咱们一起做这事,有啥困难一起克服。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我心想那就试试吧。

困难是显而易见的。

当时,只知道西南联大的名字,它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多位院士,8位“两弹一星”元勋,2位诺贝尔奖得主和9位*和国家领导人。但数字是抽象的,电视剧需要感性的故事。

要想打动观众,就得先接近那段历史。那时候,抗战剧《边城》的剧本已经写完了,手头没有其他项目,我就带着人就西南联大的历史展开采访。

云南当地帮着联系,这边说找到了一个人,我们就跑到人家里去。那边说又找到了一个,我们就又跑去。亲历者年事已高,最年轻的也将近90岁。当年的学生不好找,有些人去了欧美,还有一些去了台湾。

难归难,但越接近那段历史,就越被它的魅力所吸引。就像当初我做记者时,在腾冲国殇墓园采访受到震动,久久不能忘怀,转行做了制片人,拍摄抗战剧。

这一次与西南联大的接触,感觉恰如当年。一看那些资料,我就“掉进去”了。跟着当事人日记上的故事,人家高兴我高兴,人家难过我难过。

真正确定要做这部剧,是在半年以后了。

除了已有的纪录片,我们还专门去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的校史馆查找资料,尽可能获得相关录音,查找当年西南联大学子的记录,闻一多的笔记,郑天挺的日记,还有冯友兰、曾昭抡、生物学家李济同、植物学家吴征镒的自述……都是第一手的资料,详实而准确。

马跃扮演闻一多

采访越深入,越是感觉市面上一些流行读物的描述不可靠。有些名气很大、传播很广的书对西南联大的记叙,不被我们的采访对象认可。

创作中虚实之间的尺度不好把握。我想,我们有基于逻辑虚构的权利,但不能用流行读物里杜撰的情节。

复刻历史不是电视剧的工作,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也要遵循。因为缺少对于西南联大的完整记录,筹备这部剧也是一个解谜的过程,我们需要确定好立足点,系统梳理。

我们要对*史、*史、校史保持尊重。比如徐特立在三校迁徙途中的长沙演讲,要考证到服饰的具体细节。比如云南省主席龙云对西南联大的进步力量,起到了保护作用。还有,梅贻琦和郑天挺在重要历史节点上的讲话,都要尊重史实。

这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工作是海量的。

兜兜转转,找到故事的正确打开方式

从开始做这个项目,到确定剧本大纲,经历了3年多时间。

你越是使劲想把它写好,越觉得太重了,搬不动。

我们的创作团队前后弄过四版故事大纲,各有特点。但我总觉得,大纲太局限于西南联大教授们的个人叙事,缺乏一个可以串联全篇的架构。叙事是碎片化的,缺乏俯瞰全局的宏观视角。

创作在艰难中推进。年夏天,我们接触到周宇、张婵娟团队。宏观视角落实到文字当中。

这版大纲提供了这部剧最后采用的结构,以五位虚构的西南联大学子的故事为主线,辅以真实的历史背景和人物。

王鹤棣和周也担纲主演

青年学生是多位原型人物的综合和改写。为了保证背景真实,剧组专门安排两个人收集史料。整理成册,人手一份。

北平沦陷、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构成时间线,学生们陆续南下进入武汉、长沙。他们如何面对这些糟心的消息,是我们创作时重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制片人张丽影哪怕超支,也要复原西南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