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博纳影业总裁于冬在上海电影节预言,未来电影公司都将为BAT打工,一石激起千层浪,从此舆论将BAT牢牢地打上了颠覆者的标签,任何有关互联网势力入局电影业的消息,都难逃“颠覆”的定论。
在属于“未来”的这一年里,BAT的阴影黑压压地笼罩在传统电影产业头上,一方面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势力在电影产业落下重子无数,另一方面如华谊兄弟、光线影业这些传统电影企业又频频转身热情拥抱BAT的入局——大势不可逆,BAT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几乎已经可以连接一切的情况下,需要电影无论作为内容还是作为消费场景尽快融入自己的“天罗地网”。
那么,BAT到底在这一年里做了些什么?他们能够为中国电影做些什么呢?他们真的是颠覆者吗?
本文仅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做讨论,原因在于在电影产业布局方面,百度在各种迹象上都显示出尚未完全发力。一方面百度去年出师不利,在百度有戏这款类似于娱乐宝的娱乐众筹产品上摔在了《*金时代》,随后偃旗息鼓、养精蓄锐;而收购了糯米后,百度顺势将在线选座直接置入了手机百度内,并在去年年末奋力出击电影票在线选座,但看上去尚未有显著的成绩,在这个市场后发的手机百度破局并不那么容易;有消息称,今年年初百度成立了影业部门,团队与业务以原糯米为主,但至今该部门的方向和策略均尚不明朗。
过去这一年,阿里和腾讯都做了些什么?而阿里与腾讯不仅在各自的战略逻辑和策略路径上“春风得意马蹄疾”,而且还多有交集,不仅有针锋相对,也还有携手同行。
阿里自年至今,产品层面有娱乐宝、淘宝电影、视觉云诞生,所提供的服务分别指向了电影产业的融资、营销、发行和后期制作,其中视觉云的合作方瑞云科技在年还是腾讯云的全球合作伙伴,但时隔半年后,前者就在杭州与阿里紧紧牵手了。
在资本动作方面,阿里于去年年中完成了对文化中国的收购,并更名为阿里影业,阿里集团将其定位为“在文化产业布局的战略旗舰”。值得注意的是,收购前腾讯恰是文化中国的战略投资者,于年10月购入了文化中国8%的股份。在阿里将文化中国收入囊中后,腾讯也只得黯然清场退出。
年11月,阿里与腾讯共同参与了华谊兄弟的定增,两家巨头分别齐头并进地以8.08%的持股比例并列成为华谊兄弟的第二大股东。
年3月,阿里购入光线传媒8.8%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年4月,阿里影业在集团平台架构的调整中收获了娱乐宝和淘宝电影,并以8.3亿元的价格购入广州粤科软件,在如火如荼的在线选座行业较之其他对手在纵深方向上收获了一个重要战略支点。
此外,阿里在去年还入股了优酷土豆、华数传媒,在视频和客厅电视领域均埋下伏笔。而阿里文学也在刚刚过去的4月成立,部署在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下,意图上应是希望其成为IP的策源地,但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对应腾讯的防御性策略。
与阿里步步为营的策略相比,腾讯战略性的大动作只有三个:
第一个是年2月收购大众点评20%股权,后者随后亦加入到了在线选座的血战里;
第二个是年4月末,与万达、文资华夏等共同向“微影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