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后期培训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探析
TUhjnbcbe - 2025/5/7 20:15:00

一、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一)抑制期(——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到年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市场,电影产业照搬全套苏联的模式和体系,电影行业由国家统一制定预算、统一拨款,严格限定电影的主题、内容、数量、规格,然后交由制片厂完成拍摄任务,最后由全国发行放映总代理———中影公司负责收购影片,然后再逐级发放到各个省、市、县各个单位,发行放映。这个时期出现了如年到年的样板戏电影:《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乐《沙家浜》等;也有年到年的表现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电影《火红的年代》《艳阳天》等,公式化的宣扬“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形象,极端丑化阶级敌人,迎合政治形势。到年“四人帮”粉碎后,出现了揭露“四人帮”罪行、讴歌人民斗争精神的《希望》《风雨历程》;有革命历史题材的《祖国啊,母亲!》《延河战火》;有痛诉“文化大革命”,表现黑暗年代的《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有反特的惊险片《黑三角》《保密局的枪声》;还有反映新时期的人民生活的《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等,中国电影逐渐开始出现多元化格局。

(二)过渡期(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

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制度开始健全化,电影产业开始进入本质上的一个过渡期。但是随着录像业、歌厅、电视的逐渐普及,电影观众出现分流。从年起,中国电影的发行放映工作很多指标出现了大范围的滑坡。年,城市电影观众比年相对减少,票房收入减少了多万元,中国电影市场在20世纪80年代初,情况开始变得严峻起来。迫于市场的压力,国家开始对市场进行调整,也相应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措施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电影的发展。由于国家的大力推动、宽松的优惠条件,再加上“突出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历史氛围下,影坛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如张军钊的《一个和八个》,陈凯歌的《黄土地》《孩子王》,张艺谋的《红高粱》《菊豆》。电影产业在经历了几次改革浪潮之后,开始具有市场化的初步理念,80年代中期票房收入也开始平稳上涨。

(三)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是是中国电影行业市场观念全面激活的10年,也是中国电影市场在改革的阵痛中摸索前进的10年。新一代电影人一种叛逆的姿态出现在国际影坛,其中有王小帅的《扁担姑娘》《冬春的日子》,张元的《过年回家》《北京杂种》等。影片《北京杂种》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冬春的日子》也被BBC作为中国电影代表作之一进行选播。但国内主流电影依旧是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以及《红河谷》《离开雷锋的日子》等影片。年,《亡命天涯》作为首部进口分账大片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六大城市公映,平均82%的上座率,并以万人民币创造了大片的第一个票房奇迹。国外影片在增加片源、提升票房收入、培养电影消费群体等方面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相比之下,国产电影从票房到制片,从影片质量到发行营销手段,均处于劣势,国产电影市场形势严峻。

(四)发展期(21世纪初至今)

年11月,在经历了长达15年漫长的谈判之后,中国终于加入了WTO。中国电影业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大制作,高成本投入,与国际接轨的电影,如《大腕》《寻枪》《英雄》《手机》《十面埋伏》。年12月12日,国务院第50次常务会议通过《电影管理条例》,自年2月1日起施行。年开始,全国35条院线正式挂牌营业,总计影院座、银幕块,其中跨省院线14条,中国的电影业开始逐步向产业化迈进。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被纳入世界电影市场的一个版图,中国电影产业逐步与市场经济转轨,电影行业的管理也开始主要依靠市场手段和法律维护。年3月1日,《中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电影产业促进法》是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法,从年起草,年11月7日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历时14年修订完成,电影产业已经上升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二、中国电影产业链

中国电影产业票房分成比例

我国电影产业链主要包括电影的投资、制作、发行、放映(院线、影院):投资方筹集影片拍摄所需资金,支付给制片方;制片方负责电影拍摄和后期制作,其中进口电影由中国电影从境外引进片源;影片制作完成或者从国外引进之后,制作方交付发行方,由发行方负责影片在全国的发行和营销,并向各大院线供应影片;影片资源院线排片后,送达影院,并由影院负责放映。电影票房收入在扣除3.3%的专项税及5%电影专项基金后,剩下的91.7%制片方和放映方分,比例为43%和57%,一般来说投资和制作方分账的大致比例为34-39%,发行方为3-6%,院线为2-6%,影院为最后的45-48%。

进口片则略有不同,按照是否买(卖)断国内发行权可分为进口批片和进口分账片,其中进口批片的国外制品方的国内发行权被发行方一次买断,因此制片和发行收入都归于国内发行方;而进口分账片不买断发行权,而是委托国内中介机构代理发行,并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一般发行方分成比例略高。进口片放映端的票房分成比例与国产片则无差别。

三、中国电影市场规模

-中国电影收入

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在票房收入、观影人次、上映影片数量及影院银幕数上都取得了快速的增长和突破。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为.11亿元(含服务费),相比年9.2亿元票房的CGAR(年复合增长率)为31.50%;总观影人次为16.14亿,相比年万观影人次的CGAR为51.97%;上映影片数量为部,相比年65部上映数量的CGAR为48.16%;影院总银幕数位块,相比年的块银幕的CGAR为29.19%。虽然单个年度增长速度来看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是总体来看中国电影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当然,政府对行业发展规范,票补政策的取消,以及网生内容的分流都会影响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增速并带来市场的波动;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电影的生产还不是批量化和工业化的生产,一部好的院线电影从前期策划到中期拍摄、制作、送审,再到后期宣传本身就需要2-3年的时间,甚至更久,加之本身中国电影的生产和投资就存在较高的风险,即电影的内容和质量本身较难保证,即使是高质量的电影也不一定能获得大众的喜爱进而获得高票房。因此中国电影市场增长的波动除了受政策性因素及市场可替代品的竞争外,也由中国电影本身的生产性质所决定。

-中国电影上映影片数量

四、中国电影票房结构

-电影票房城市分布

从票房城市区域分布来看,票房贡献的主要来源还是一二线城市,年一二线城市票房分别占全国总票房总收入的20.10%和40.00%,但是占比整体呈下降趋势;三四五线城市票房占18.90%、4.20%和6.60%,三四五线城市票房占比不断提升。未来银幕数上涨还有一定空间,加之渠道下城、线上化率提升以及消费升级,共同推动三四五线城市票房的进一步上涨。从影片票房结构来看,头部效应明显,-年近三年TOP10电影票房总占比分别为35%、31%及36%;-年近五年票房低于万元的部数占比为50%-62%之间,国产电影马太效应显著。

从影片来源结构来看,-年国产片票房收入略高于进口片,占比分别约为55%和45%,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系政府政策对国产片上映档期的庇护及排片上的支持,而进口片则受到档期和配额的限制。从票房受众年龄分布来看,19-29岁的年青观众是观影的主力军,贡献了主要票房,从网络购票来看,19-29岁的年青观众年和年的占比均超60%,其中年和年电影市场网上购票分别占比为76.1%和81.7%,线上化率高。

五、中国电影质量

对豆瓣电影评分按票房权重进行加权评分,可知-年中国电影评分存在一定的波动,-年电影评分还存在连续的小幅下滑;如果只对国产电影进行加权,则评分波动更大,而且整体评分低于所有上映电影,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国产电影与进口影片在质量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从整体评分上看,中国电影没有显著提升,但是从个别影片上来看,也涌现了如《战狼2》《捉妖记》《红海行动》《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药神》《西红柿首富》《无双》等口碑与票房俱佳的高质量影片;影片类型也有了一定的拓展,《芳华》《冈仁波齐》《二十二》《请把我哥带走》《找到你》等小众的文艺片、纪录片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陈思诚、开心麻花、宁浩、徐峥、郭柯等一批新的优秀电影人或团队开始出现,电影新生代开始多元化并在逐步成为主流,加之中国的电影工业化也在逐步迈进,影片内容和质量将更有保证,因此可以预期未来更多高质量的国产电影将会出现。

-豆瓣电影加权评分

六、中国电影发展展望

-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文教支出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近五年人均文教消费支出由年的.70元提高到年的.00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也由7.63%提高到8.03%,占人均可支配支出的比重也由10.57%提高到11.39%。居民收入和消费的上涨反映的是需求的稳定增加,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更多的取决于供给端。

从《电影管理条例》到《电影法》,政府一直在支持和规范国产电影的发展,给予税收优惠、补贴等优惠,成立电影基金,保护国产电影档期和排片,放宽准入门槛,极大的促进了国产电影发展。但同时政府在电影内容上也有过多限制,还有各种审查手续,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范围和方向。资本方面,互联网和房地产企业也在纷纷入局电影产业:阿里巴巴收购港股“文化中国”,更名“阿里影业”,注入淘宝电影、娱乐宝业务,入股万达电影、华谊兄弟、光线影业、博纳影业;不仅成立腾讯影业,同时腾讯还战略投资华谊兄弟、博纳影业、猫眼电影,收购新丽传媒27%股权;年底恒大院线开业影城家,银幕块,未来几年将建成影城家,银幕突破块;保利影业则除了布局院线外,还投资制作《无间道2》《无间道3》和《龙虎门》等香港地区电影,同时参投《欧洲攻略》《西游记女儿国》等影片。虽然一个依赖平台和流量,一个聚焦地产,投资逻辑各有不同,但是由此可见电影市场不缺资本。技术层面,电影特效技术、数字3D和巨幕都有了一定的发展,VR和AR也有了一定的应用,影院建设逐渐向三四线城市延伸,技术进步推动了消费潜力的进一步挖掘和释放。

在政策、资本和技术都相对有利的背景下,供给侧将还是内容为王,电影市场需要的是能吸引和打动观众的优质内容,需要的是会讲故事的电影人。不可否认电影工业化是未来中国电影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向,但肯定不是中国电影的全部,类似好莱坞的工业化生产固然可以降低成本,锁定收益和风险,但是同质化是其硬伤。围绕IP电影进行衍生品开发,也是未来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重要延伸方向,通过增加盈利,驱动电影产业发展。电影本质上是内容产业,内容创作最需要匠心的细心打磨,就是好莱坞六大制片厂拍摄一部影片也要平均用时天,即两年四个月零十九天。因此电影工业化只是电影产业的一部分,不断深耕优质内容,同时开拓多元化盈利方式,才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大方向,依赖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规模,未来中国的电影产业必然会超越北美,涌现出各类创新的电影生产创作方式,成为世界电影产业的风向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