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铜仁文艺创作无保障、无动力、无精品、后继少人的困境,推动铜仁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创新性转化,铜仁市积极实施文艺繁荣四项工程,通过机制的完善、政策的引领、人才的凝聚,不断引导文艺出高原、出高峰。
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建立健全铜仁市文艺创作正向激励机制,制定并出台《铜仁市文艺精品扶持奖励办法(试行)》,开展文艺创作扶持基金项目申报,通过对铜仁市优秀文艺作品进行扶持奖励,激发创作热情。
今年3月23日,该市组织召开以“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座谈会,引导铜仁文艺工作者以弘扬时代精神为目的,聚焦爱党爱国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现实题材,努力创作一批书写和记录人民伟大实践、时代进步的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文艺精品,积极向全国、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冲击。
今年,铜仁重点推出的讲述铜仁脱贫攻坚和万山转型发展的大型电视连续剧《看万山红遍》,于4月11日在万山朱砂古镇杀青。由铜仁籍著名编剧、作家、影视策划人饶俊为总制片人和编剧的,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题材的24集主旋律网络剧《在希望的田野上》,于6月25日在铜仁杀青,已于9余15日在腾讯视频独家上线。多篇文学作品被《天涯》《十月》《长江文艺》《四川文学》《散文选刊》《青年文摘》等期刊发表和转载,近10件作品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人民文学出版社等选编的权威年度选本。
实施文艺传承创新工程。铜仁组织本土文艺工作者,浓墨重彩讴歌英雄、颂扬典型、塑造好人,以本土故事为蓝本,推出了电影《攻坚队长》《李子花开》、歌曲《红色黔东组歌》《红红火火奔小康》等一系列优秀文艺作品,编辑出版了《梵净山之歌——新时代铜仁原创歌曲精选集》等一批优秀文艺集和《脱贫大决战》《我的扶贫故事》等脱贫攻坚故事系列丛书,深入挖掘铜仁地方历史文化,编撰出版了《星火燎原——黔东革命根据地史》《旌旗飘扬——黔东红色记忆》等一批重点红色出版物,编排了大型革命历史题材舞台剧《困牛山红军壮举》、音乐舞蹈史诗《永恒的丰碑——木黄·木黄》等具有铜仁文化底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并在全市举办巡演和专场演出,推动形成了“德耀黔东、见贤思齐”的铜仁新风尚。
同时大力推广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屏箫笛文化,在铜仁幼专设立玉屏箫笛文化大师工作室,打造玉屏洞箫音乐片《侗听》,广泛开展箫笛演奏进校园活动,在各类大型演出活动中,将玉屏箫笛作为铜仁特色节目重点推出。
该市还广泛组织开展戏曲进校园和戏曲进乡村活动,在各高校成立戏曲社团,在全市创建“戏曲进校园”示范校,实现戏曲进校园全覆盖,编排了戏曲《变脸》、花灯说唱《幸福农家》、戏剧《我是铜仁人》《仡佬蹦蹦鼓》等文艺作品,并借助三下乡、文化进万家、文艺巡演等平台演出,聘请戏曲专家、花灯戏、木偶戏、傩堂戏非遗传承人作为文化志愿者,为群众讲解戏曲知识、开展戏曲辅导,实现了铜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实施文艺队伍提升工程。大力弘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价值观,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文艺领军人才。
该市印发《铜仁市“梵净文化人才”培养管理办法(试行)》,每年培养选拔10名左右的“梵净文化人才”,包括理论人才、新闻人才、文艺人才、文化类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专门技术人才5种类型,并结合实际制定培养方案,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平台和支持。通过前期摸底,铜仁共有符合要求的人才52人,其中理论人才14人,新闻人才6人,文学人才7人,文化专门技术人才3人,文艺人才22人,将从中选取10名授予“梵净文化人才”称号,并进行培养。
铜仁还实施“1+X”文艺人才传帮带工程,每两年推出10名优秀文艺新人,评选一批优秀辅导员、优秀学员,推荐加入省级以上文艺家协会。每年推荐10名以上优秀青年文艺家、文艺骨干参加省级以上组织的高级研讨(研修)班、培训学习、采风创作、座谈研讨、展览展演等,切实加强对中青年文艺人才的组织引导和创作指导。
年上半年,铜仁4名作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人当选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1人当选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近20名文艺骨干当选省级文艺家协会理事。
实施文艺阵地固基工程。印发《关于促进铜仁市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意见》和《铜仁市文艺创作五年行动计划(—年)》,明确要求各区(县、自治县)文联成立党组,鼓励有条件的乡镇成立文艺工作机构,进一步发挥对基层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团队的组织、引导、服务、维权作用。
建立文艺交流机制,定期邀请全国知名文艺家来铜采风创作,扩大铜仁优秀文艺作品在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年先后5次组织省、市专家来铜开展文艺采风活动。
与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合作,在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了铜仁苏州评弹基地,开设了铜仁苏州评弹培训班,对50余名铜仁学生和文艺骨干进行了评弹培训。每年至少支持1名以上符合条件的作家、艺术家创办“铜仁文艺名家工作室”,年建设的“王芳大师工作室”已于7月底运行。
铜仁还组织市内各高校、市县文化馆及歌舞团专业人才深入乡村开展业务培训,为每个行政村培养至少1-2名的专业文艺骨干,文艺骨干又在每个村寨培养至少1-2名的文化能人,通过文化能人带领广大群众学,确保乡村文化阵地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培养群众自发开展文艺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的能力和热情。
通讯员张蓓罗奥
编辑杨聪
编审文叶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