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年开始,社会坊间流行起了“内卷”的说法,不知不觉,一下子就卷了两三年,这场声势浩大的“内卷”之风,几乎是伴随着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战、教育“双减”和房地产转型同步发生的,无论你身处哪个阶层,都将裹挟其中,难以逃离。即将到来,在疫情走向不明、国际局势不稳以及我国面临的“需求萎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之下,相信“内卷”的趋势和力度终将不减,那么,你做好应对的准备了吗?
近期,火花沙龙邀请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的小伙伴进行了一次有关“内卷”主题的讨论会,大家立足自己的行业和岗位,各抒己见,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都表达出来,可谓火花四溅,精彩纷呈,现将他们的主要观点予以整理和分享,希望帮助到更多的人在新的一年里,积极做好应对,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
A:面对内卷,不一定非要选择躺平
根据网络说法,内卷指的是大家为了争夺非常有限的资源,付出了很多努力,而且这种努力大于所得,导致收益努力比下降,即所谓努力的“通货膨胀”。关于内卷,可以直观地反映为两个现象:一个是招考招聘,据说年应届毕业生有1千多万,前段时间,深圳某学校招小学老师,很多清华北大、国外名校高材生,有些甚至是博士,纷纷去参加应聘。另外,某银行招聘10个管培生,报名人数破千,且绝大部分都是来自国内双一流高校和国外排名前50高校的研究生,“内卷”的严重程度可见一斑。另一个是所谓的价格战,现在很多平台,包括某宝、某东、某多等等,都在拼价格,价格越来越低,出现了价格的恶性竞争,这样也导致出现假冒伪劣商品的概率越来越大。
静下心来,理性地思考下,面对这场日益严重的“内卷”危机,作为一名普通的职场人士,需要如何应对呢?个人认为有两点:第一,不一定非要躺平,而是应该保持定力,做到不盲目跟风,继续按照自己的计划和节奏去应对,学会坐“冷板凳”。比如在你所从事的行业里,你可能被卷了,别人都一窝蜂去做一个项目,但你不感兴趣,你就完全可以选择你所擅长的领域,坚持走自己的路,采取差异化策略,说不定将来还能实现弯道超车。第二,主动走出内卷,摆脱被裹挟的状态。内卷实际是一种内耗,比如我所在的银行行业,机构非常庞大,制度特别严密和规范,但协同起来很难,大家都被陷在了各种条条框框和各自利益格局里,边界和隔阂难以打破,导致的结果就是“内卷”。其实,完全可以积极走出这片红海,直接到蓝海里,那里就没有人跟我们卷了。当然,这对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有大格局,不能被条条框框所局限,一定要敢为人先,率先突围。
B:尽量选择在一个有希望的行业里卷
最近,中国经济下行,包括百度、腾讯、滴滴、携程、瓜子二手车、苏宁等在内的各大厂纷纷裁员优化。
社会人员结构基本分两类,一是偏稳定型,如公职人员等,一是企业类型。不管是哪种,都存在内卷现象。今年七月份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后,很多培训机构的老师,纷纷去考公务员或中小学老师,导致教师岗非常卷,过去人竞争一个岗位,现在可能上升到人,这样无形中就提高了应届毕业生考教师或者公务员的难度。
年开始,北京市网上补课平台开通,国家鼓励全体北京市公立学校的名师,课后免费给全北京市的学生做线上补课。经费全部是国家财政拨款,并且和教师评职称等挂钩。我认为这是国家为教育公平所做的一个非常明智伟大的创举,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普及有很大作用,同时也把民营教育培训逼近了一个死胡同。
所以我现在转型做人工AI和家庭教育机器人。这是一款帮助孩子自主学习的设备,我觉得这个行业至少10年之内不会落伍,这个行业也有诸如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但相对头部玩家较少,是有可能做大做强的。当社会大形势中你所在的行业已经卷到无法生存时,你一定要跳出去到蓝海里。
好多应届毕业生喜欢去大厂,待积累几年经验后,再去更适合的公司或行业里进行能力升级,我却不建议如此。因为我在招聘时发现,很多来自大厂者能力很单一。大厂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好的平台,但不一定适合工作多年的“社畜”在所选方向去突破和进一步提升。另外,从职业定位上讲,大厂很卷,加班是家常便饭,除非你是去大厂做中高管,否则就不建议去。
从最内卷的教育培训和传统出版领域到AI教育领域,我认为找准方向后,建立自己的竞争力,即使卷也在一个有希望的行业里卷,总好过在夕阳行业卷。
C:从认知上找突破,利用“微笑法则”去应对内卷
我从年9月在大V店做课程分销平台,那时对内卷完全没有概念。因为当时形势利好,工作做起来事半功倍。到年内卷开始被人提到,但我还是无感,因为基于公司大平台,我身在大船,完全没有感受到内卷。年上半年,大环境不好,我们整个业绩有了下滑趋势,这时就开始思考如何再去创造新的巅峰,这时才感觉到了内卷。
我觉得内卷主要是向上卷,而不是向下卷。比如中国高考扩招,门槛相对越来越低,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想往上走,想去竞争更高的职位,而向下的基础工作仍然缺人。
现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很发达,大家接受信息很发达,我回老家和老乡们谈话,发现大家侃侃而谈,我知道的他们也都知道。但我发现知道和真知是有差距的,他们虽然知道,但对事件的看法和深度的思考是没有的。大家都能从互联网上很迅速的获取知识,但是却建立不起一个人的思维体系和认知体系。
可能一个人通过互联网已经积累了一些知识,而且拿来就能用。但实际到了企业里以后,就会发现他并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他从互联网拿来的那套方案,自己没有去消化吸收,转化不成适合企业的方案。
我觉得内卷很正常,现在大趋势,每个人都要往上走,但资源是有限的,大家都希望获取最好的,这时我们拼的是什么?是信息的接触率,即接触有效信息后迅速萃取的能力,进而真正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我去年忙碌时,倒觉得成长会慢一些,没有大的提升,始终在做事,今年开始有了一些个人思考。我总结了三点,一是认知,一是行为,一是结果。我称之为微笑法则,当你在忙的时候,一直在做行为层和结构层的事,结果不好,你改行为。但我觉得结果不好,还应该从认知层去找原因。
第二,大家对信息的既得感和愉悦感的阈值会越来越高。我们做过一个调研,美国的10岁孩子接触启蒙机,玩的很嗨,但中国孩子从小接触王者等游戏,敏感度很高,他们就不愿意去操作启蒙机了。
有一段时间我很沉迷短视频,发现自己好空虚,我想要超越自我,准备看看书,但我发现看书看不下去了。因为突然感觉短视频很快很有效,看书太慢了。我准备要改变自己,把手机放一边,把自己放下来,做一些简单不动脑的事情。比如我非常纯粹的去拼特别简单的积木,或者心无旁骛地随便走走,这个过程,我的焦虑感会降低,专注度也会非常高,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当真正把自己放下来后,才会有新的东西进来。
第三是反洗脑,这个能力非常重要,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
D:远离内卷,坚持做难且对的事情
对于内卷,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看法。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我认为内卷是一个现象,以我自己的角度看,我认为内卷是一种感受,我很开心,离我较远。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大家都认为在体制内工作是最好的出路。周围的人也会给我一个很高的光环,无形中给我很大压力。我在银行工作期间,觉得成长相对很慢,但也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了很多人,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我觉得我不应该为了所谓的脸面和尊严活着,就转型到现在的保险经纪公司。
内卷时怎么办?我就坚定坐冷板凳。保险业在中国做得很烂,我觉得正因为它的不好才需要我们把它变好。中国正在走向国际化,部分的资产要向保险公司来转,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且从今年1月31号重疾新规实施以后,各大保险公司原有的代理人已经出现了疯狂的离职潮,这个市场更需要专业的人员去做,我要去做难而对的事情。但在我现在行业,还没有内卷现象,我们是互惠双赢,不存在恶性竞争。
E:借势而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我从年开始做培训工作,主要针对公职人员境外培训方面,当时是行业的巅峰时期,后来随着新国家政策出台和反腐力度的加大,因公出国培训受到了限制,这对我们整个行业的影响很大。年我自己创办公司,和美国一所大学合作,主要做境外培训,年疫情前,我们业务一直处于逐步上升状态,但疫情来袭,一切都化为乌有。
面对不知何时能过去的疫情,我困在局里,于是,我开始整合手里的资源,包括政府资源等。后来,我偶然发现我可以破局,什么方法呢?就是借势,借助于以往丰富的经验,我们与国际财富管理研究院合作,开始做金融机构的培训,包括光大集团、民生、国开行等。
反内卷,我认为一是整合自己的资源,一是借势而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F:真正看清到底哪些人在卷,认清卷的意义所在
我现在在一家影视后期公司。我年轻时有点自卷。刚毕业时我在医药行业—妈咪爱,属于韩国企业,在这里我没有成长,也看不到当下的情况。年传媒大学毕业,我误打误撞进入了现在的公司。
内卷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哪儿呢?我记得应该是疫情期间,中国所有的产品没有办法出口,很多出口产品转内销了。众所周知,中国产品的出口标准和内销标准很不同,出口的产品标准比内地高,现在拿回来走内销,这样对内地的产品是一个打击,所以那个时候出现了内卷这个词。后来慢慢随着媒体的发酵,内卷逐渐从一个玩笑词变成了一个真实现象。
到底是什么人在内卷呢?是工作在职场上的少数人,这些人同时掌握了媒体发言权。因为农村大爷不会去发微博,再刨去差不多26%的退休长辈们,以及上学的孩子,最后剩下有劳动力的这部分人,再刨去一半左右不坐班者。我们发现只剩下25%左右的人,但是这些人同时又掌握了媒体发言权,他们不断在强调内卷,焦虑感最强。
我觉得我是内卷的受益者。新冠疫情最初,影视行业受到了很大冲击,整个电影院不开了。但是我们公司当时刚好在做一个已经拍完的项目,特效量很大,差不多要耗时一年左右,靠着那个项目我们撑过了疫情最难的时期。
据了解,年,整个影视后期行业注销了多家公司。前期公司内卷开始更早,大概从年范冰冰事件就开始了,查税、查阴阳合同,当时已经没有资本愿意再投资到影视行业了。当然那时不叫内卷,其实是国家政策的打压。疫情是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年,我去了一家实力很强的投顾公司,干了不到半年,发现在这个行业,我当时的岗位,类似于品牌公关这块,已经到了一个天花板。所以在年四五月份,我毅然辞职,觉得我要寻找一个新的突破,改变自己。
我用了半年时间,在家躺平,以一种讨厌的状态去面对所有内卷的世界。我一直在思索,我要去做什么,我能帮别人做什么,我能帮什么人去解决什么问题。后来同学邀我去友邦保险,我觉得可以去试试这个新行业,于是乎就去了。
在反内卷这件事上,我也是在做减法。我喜欢读书,而且看的很杂,无法成体系。30岁后我逐渐建立了自己的体系后,很多书在我眼里不需要看了,所以我现在尽量不去看书。
所谓的高层,一定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我们试想一下他们做这些角色的原因,我们想不出来,但是我们能看到结果。比如美团挨罚,为什么偏偏这时候出现了呢?据我分析,就是国家扶植他们成长起来之后,是让他们出去国外挣钱,而不是让他们回来内卷,做美团买菜的。国家是要去做增量,而不是让大家在存量里互相争夺。
对个体来讲,就只能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突破,或者是我们宁可躺平,以一种考评的心态去度过所谓的内卷。
比如双减,我觉得是国家把培训机构忽悠家长钱的精力,引导到其他的事情上去。培训机构在增加就业上确实贡献了一些力量,但如果把这些精力都拿出来做些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同时让家长减轻负担,多生孩子,一举多得,也才能解决未来长远的问题。
我总觉得内卷很多时候不是大家自己想要卷,而是有一只无形的手让你去卷。其实真正卷的人只有25%,掌握了媒体发言权,同时也是在各个职场中工作的人。只有这些人不断提升内卷能力,整个经济动力源才能提高效率。因为现在大环境不好,我让你们去内卷,提升舆论的导向性,让大家都愿意去付出一点。
正是因为有了内卷,每个人才能不断往上走。你在被卷的状态下,才能不断的去努力,都会往上提升一点,这25%经济动力的劳动力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的科学家以及学霸被媒体去宣扬?我觉得是这25%卷差不多了,该卷那1%了。只有那1%的核心起来了,从25%中有更多的人去进入到那1%。中国真正的核心价值才能提升。就如我们为什么去做AI?是因为那是一片蓝,不在一个维度,但需要有人去做这个维度的事,所以这帮人我们先卷一卷。
顺势而为,政策需要我们去内卷,去提升往上走。如何反内卷呢?对于我们个人来讲,我觉得有两个选项,一是躺平;一是想获得更大的价值,顺着政策导向,努力干事。
G:内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的机会
大学毕业后,我做过很多工作,现在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为什么我成为了一个心理咨询师?简单来说,是因为我自己内心痛苦,然后我就开始研究自己内心的这些痛苦,然后慢慢我发现这个痛苦有很多共性。就开始想既然我可以缓解自身痛苦,是不是也可以去缓解别人的内心痛苦?于是,我就开始做心理咨询工作,主要是焦虑抑郁的康复方面。
说到内卷,我觉得它只是一个词,给人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不舒服。人只有在不舒服的时候,才会去想为什么不舒服,想到一定程度,我们就给不舒服起了个名字,下了个定义。但本质上是什么不舒服,为什么不舒服呢?
当我们付出的努力有回报的时候,我们感觉是舒服的,或者说是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了实现,我们是舒服的。但现在中国的教育,我认为就是为了就业做准备的,这就大大脱离了一个人的本质,无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所谓的内卷,我认为就是我自己感觉到不舒服了,也可能是这个社会出问题了,让很多人感觉到不舒服了,这些人以前都很开心,处在一个线性增长的状态,可能什么事都不用去考虑,只要先挣钱就行,现在却因为这个事情,很多人感到不舒服了。
我觉得反内卷有两点,一是找到有价值的事情,一是把这个价值变现。
我觉得人生就两件事,一件事是安顿好自己的身体,就是挣钱活下来,一件事是安顿好自己的灵魂,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现在内卷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机会成本特别低。比如假如你一年挣几千万,那个时候你如果去追求自我价值,开始思考,那么你一年就损失几千万,机会成本特别高。但是现在大家都内卷了,怎么努力都挣不着钱了,这就是一个机会。大家可以去找一下真实的自我,名利双收。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很充实的,有很强烈的价值感,外在又很富裕,这个时候我觉得人才是真正的幸福。
大家可能看到更多的是内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我觉得它也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正面的东西,而且可能会给我们的一生带来更长远的一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