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腾讯游戏学堂,作者Qingcheng
腾讯游戏学堂.
文丨Qingcheng
腾讯互动娱乐天美艺术设计中心游戏策划
引言
随着科学与人们对世界认知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关于平行宇宙、时空交错的文学艺术作品越来越多,游戏作品中亦有不少涉及,甚至逐渐成为了一种构建世界观的常态。近几年的游戏中大量使用平行宇宙来构建皮肤剧情或者活动剧情的世界观,大火的影视作品中如《蜘蛛侠:平行宇宙》等更是直白地展示了平行宇宙的世界。
本文便是基于科学原理、艺术作品和游戏运用,从以上方向来尝试梳理笔者关于平行宇宙相关设定的构建心得。(成文于年)
01
原理基础-平行宇宙/多重宇宙的原理浅析
神话与宗教解析
在众多创世神话中都存在多重宇宙的概念,例如北欧神话中世界之树“尤克特拉希尔”上面便生长出了九个世界,这些世界彼此影响、甚至会相互侵入。战争引发了世界之间的不平衡,招致诸神的*昏,引来世界的毁灭与重生。这些设定中充满了古人对于平行宇宙的瑰丽想象。
[世界之树上的九个世界中,人类生活的中庭和诸神生活的阿斯加德应该为很多漫威读者所熟知]
无独有偶,很多宗教对于世界起源、多重宇宙也有一些玄之又玄的解释。譬如佛教认为宇宙是“三千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的三千其实也是虚指,典出《金刚经·无为福胜分第十一》:“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其实意思就是说,宇宙中存在的世界多得数也数不清。我们人类所处的世界被称作“娑婆世界”,只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其中之一。“娑婆”是梵语的音译,直译为“忍土”,是极乐世界净土的对立面。大乘佛教认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尊佛陀渡化众生的世界,而世间有着无数无量的佛……也就意味着有无穷无尽的世界。
关于平行世界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猜测。比如曼德拉效应,是说大众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的一种大型阴谋论。它的“理论”基础便是这个世界曾在数个节点、在所有人未能察觉的情况下整体进行了平行宇宙的迁移,而在新的平行宇宙中,部分史实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偏差。根据维基百科,这个效应的名称便来源于“许多互不相识的人回忆称自己看过纪念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一生的纪录片形式电影,他们讲述的包括电影的名字和内容都一致而且深入细节,然而这部影片从未上映,甚至从未拍摄过。”有的时候在B站会遇到弹幕说,其实世界末日已经发生过了,然后又被某些英雄拯救了回来,只是人们的记忆遭到了清除,因此以为当时什么都没有发生。
再比如为什么没有未来人来到我们的时空,是因为每次时空穿梭的时候都会到达另一个平行宇宙,所以未来的人无法来到我们现在的世界。
如果平行宇宙真的存在,那么我们认知的现实不一定是现实。在无穷尽的宇宙中,大多数宇宙里并没有生命,生命是真实的偶尔。
科学原理其中之一
平行宇宙理论倾向于认为人类的世界不是唯一的,每一个选择甚至是一个念头都会诞生平行宇宙。虽然这个概念在人类的神话和思想作品中早有雏形初现,但其实科学理论依据(之一)基本成型于20世纪50年代量子力学的兴起。
典型的实验之一为双缝干涉实验,是指光到底是具有粒子性还是波动性的实验。这个著名的科学实验其实有非常多的衍生版本,笔者这里只取用了世界构建相关的素材。这一系列实验中的最早版本是杨氏双缝干涉实验,后续双缝干涉与光电效应共同说明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既有波的属性又有粒子的属性),最终奠定了量子物理学的基础。这是非常颠覆传统认知的一个科学发现,说明世界的本质很可能并不是只有一个。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示意图]
在这个实验之后出现了一个更家喻户晓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也就是在盒子未打开的状态,由于放射性物质处于衰变或者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那么盒子里的猫也就处于一种匪夷所思的“既死又活”的状态。
[“虐猫狂人”薛定谔设计的思想实验中实际并没有猫猫受到伤害]
再接下来还有一个没有“薛定谔的猫”有名,但似乎也说明了类似观点的实验,单电子双缝干涉延迟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根据是否有观测仪器存在,电子穿过双缝形成的纹路是不一致的。就好像电子有某种自我意识,在根据人的干涉来改变它的形态:没有人在观测的时候粒子可能处于任何可能的状态——所谓量子叠加态;一旦展开测量,粒子就会发生坍缩,变成一种固定的状态。这实验的恐怖意味在于,量子世界的规则与我们通常认知中的宏观世界是有颠覆性的变化的。我们之前很多对世界的认知有可能不是“真相”(比如我们对时间中过去、未来和现在的认知),或者只是真相中的某一小片。会不会有可能存在某种更宏大的意识(如果有的话),将“现实”作为“真相”敷衍给我们?细思恐极!我们这个世界究竟是不是其他世界的网游?各种我们以为的可能性是否其实都是被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操纵着?或者说,命运三女神的纺线是否真的存在?古代人民对于神话的想象,是否是基于某种更高等文明的教诲?这些都未曾可知。
这个实验之后,有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布兰登·卡特提出了“人择原理”(Anthropicprinciple,或称人存原理):物质宇宙必须与观测到它的存在意识的智慧生命相匹配。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宇宙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我们的存在,或是因为我们认知的局限性。假设宇宙中存在其他一波观测者,那他看到的和理解的宇宙跟我们是不一样的。如果他们是更高维的生物,那他们很可能就是我们世界中类似于“神”的存在。因为人类是局限于三维空间的生物,所以我们无法认知更高维的空间,如果强行去理解,就像电脑在超频的时候很有可能会过热甚至过载,或者克苏鲁神话中一直在强调人类如果直面不可知的生物会导致san值归零,也就是瞬间疯掉。再举个栗子,如果庄子在他的时代看到飞机,他会从他所获取的知识中,得出飞机便是“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的结论,而无法理解到飞机的科学原理。再比如三体文明展示给地球的三体网游,里面都借用了地球名人如牛顿、秦始皇的概念,也是为了方便让地球人更快理解他们文明所遭遇的事情。
[三体世界中朝歌文明的想象图,广场上布满了炮烙之刑的铜柱]
有一种说法是“人择原理”是哥白尼“日心说”之后对人类特殊地位的一个回归,但笔者倾向于认为,这种理论在肯定了人类认知意义的同时,其实让这个宇宙变得更加不可知了——因为它把人类认知的范围又扩大了一圈,相当于这个认知“圆”的圆周又变大了。《苏菲的世界》中写道,“世界是魔术师无中生有变出的一只兔子,我们每个人都仿佛兔子毛尖儿上的小跳蚤,对世界充满了好奇。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跳蚤’会贪恋兔子毛下方的安逸与舒适,从毛尖上掉了下去,从此闭目塞听。但仍有一些‘跳蚤’会坚持不懈地牢牢抓住毛尖,好奇地窥探兔子的全貌,甚至想发现魔术师的踪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各种领域的探索先驱者便是这些好奇的生物。正是他们不间断的求知若渴,才不断地拓展了我们对世界认知的边界。也许正是这些带走更多不确定性的科学理论出现,不仅模糊了微观世界的边界,也模糊了科学与幻想世界的边界,类似克苏鲁这样的小众文化才在近几年有了更多延伸的空间(其实克苏鲁文化的早期创作者之一洛夫克拉夫特在他的有生之年并没有获得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