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宣发而起,《英雄本色》导演丁晟与光线传媒的怒怼大戏,仍在持续发酵中。
其实,也不仅仅是宣发,影视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暗藏陷阱,甚至是天坑。在这个水深火热的行业中,即便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们也未必在每个环节都玩得通透,新人入门又如何能不踩坑?
麻辣鱼日前参加了一场题为“警惕影视制作与宣发中的‘坑’”的交流会,主讲嘉宾是一位刚从“各种坑里爬出来”,如今事业蒸蒸日上的澳洲海归。会上,麻哥从这位自诩非著名“踩坑达人”的业内人士口中收获了一打满满的干货,此时此刻迫不及待与你分享。
制片与导演的博弈,谁才是剧组的王者?
通常情况下,制片人从影视剧的前期筹备、摄制组组建、成本管控、拍摄安排到后期制作发行等环节都要深度参与,基本深入到了一个影视项目从头到尾的所有环节。正因如此,制片人也常被视为剧组的最高权力者。
在剧组中,最有可能与制片人分权的便是导演,尤其是大牌的A级导演。所以,在操作一个项目的时候,到底是制片人中心制,还是导演中心制,以及在这种权力博弈中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是很多从业者要面对的一个微妙问题。
该业内人士表示:不同的人做制片人或导演,他们的习惯是不一样的,引发矛盾的,往往也都不是什么大层面上的问题,而是每个人对事态处理方式的不一样。
他以自己掉坑里的经验,举例说,有些制片人和导演可能在刚开始的协作阶段就已经谈不拢了,比如一个怕方案流出后内容被剽窃,想要逐个去找人过来谈投资;另一个则觉得应该先把方案发出去,看人家意愿让商务团队来对接,效率高,结构也更好。“观念不一致,很可能就谈崩了,既然如此,不如早‘离婚’罢了。”
为避免尴尬博弈,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一开始就把项目定位讲清楚,把游戏规则讲清楚,各自的角色认知也要讲清楚,你叫我来干什么?我的人怎么用?我的钱怎么花?”
此时,制片人是进行“粗管”还是“细管”,也是一个问题。
头部公司上线项目多,总制片人底下往往还有不少执行制片人和制片主任,这时候总制片人一般只管进口(投资钱从哪里来)和出口(我卖给谁),而其它的则往下放,去给团队操作。
这种时候,“你找对人可能效果就很好,找不对人就各种坑”。
有些公司可能项目较少,资金也紧张,这时候制片人就会管得更精细化一些。成本核算和报价单是被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