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江湖人称“老秦”,这个名字为公众所熟知,是系列刑侦类影视剧《法医秦明》开播之后。事实上,剧中神探般的“秦明”并非虚构。在现实中,他正是这些影视剧幕后的人物原型,也是《尸语者》《第十一根手指》《守夜者》等系列探案小说的作者。
尽管原创的小说已被改编为多部影视剧,但秦明真正的身份并非一名职业作家或编剧。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法医”才是自己终身的职业选择。
从年入行至今,走过法医生涯16年,40岁的秦明已是安徽省公安厅副主任法医师。对这份常人看来严肃而冰冷的职业,秦明却始终保持着忠诚和热爱。年1月10日,是中国首个人民警察节,秦明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节日。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秦明表示自己不会因为现在的“名气”和小说创作的成功而放弃法医这份职业:“因为离开了这个基础,我的创作也便无从下手。”他告诉红星新闻:“尽管这份职业充满血腥和汗水,但因为热爱,自己从不曾后悔。”
秦明本人受访者供图
第一次观摩尸体解剖
发现死者是小学同学
16年从业经历,秦明参与过无数案件的侦破,他已不记得自己到底解剖过多少具尸体,写过多少份尸检报告,做过多少次伤情鉴定更是数不清。但当说起自己的从业开端,他仍记得发生在年的事。
年,秦明考入皖南医学院,开始了自己为期5年的法医学习历程。他之所以选择这门专业,与父母的职业有关。秦明告诉红星新闻,秦父是一名老警察,一直希望秦明能从事警察这份职业;秦母是一名医生,因此更希望秦明能从医。“我内心还是更希望做警察,所以将二老工作结合起来,选择了法医。”
年暑假,秦明来到家乡刑侦支队法医室实习,彼时是秦明第一次现场观摩尸体解剖。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躺在解剖台上的遗体,竟是自己曾无比熟悉的小学同学。
“我曾无数次期待像父亲一样亲历现场,也无数次想象自己站上解剖台的场景,但没想到,我的第一课竟如此残酷。”
秦明回忆,案发缘于两伙人群殴,其中一人被捅身亡,现场民警已将行凶者绳之以法。但由于系多人作案,为了找出致命伤从而定罪,需要法医做进一步鉴定。
“尸袋慢慢拉开,露出一张苍白而熟悉的脸。”尽管秦明事先已做好尸检的心理准备,但那一瞬间,他还是忍不住情绪上涌,一股血腥味奔涌而来,夹杂着悲伤直击秦明的心脏。整个观摩过程中,秦明数次别开了头,看出秦明不太对劲的老师,示意他离开现场,但出于专业,他还是选择留在现场:“如果第一次观摩就做了逃兵,那么以后也就不用再干法医了。”
秦明本人受访者供图
从死者身上留下的痕迹
推断出凶手作案的真实动机
第一次解剖观摩体验,对秦明来说不仅是一场心理战,更让他对法医工作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随着尸检的开展,确定尸体一道致命伤来自一把出现“卷刃”的刀具,秦明恍然大悟,原来通过一道伤口就能锁定一个犯罪分子。
“没有嫌疑人会承认自己犯罪,但尸体不会撒谎。”秦明告诉红星新闻,通过那道伤口再比对道具,从而确定了致命伤的造成者,因此才实现了对几名行凶人的不同量刑。也是通过这样的经历,才让秦明清楚地认识到,法医的工作并非开膛破肚那么简单,也绝非电视剧里刻画的那样只需要推断死亡原因、分析死亡时间。
秦明向红星新闻解释,在一起命案中接触尸体的唯一警种是法医,所以法医是命案现场掌握最大信息量的警察。除了出具死亡报告,甚至还需要法医进行现场重建、作案人数推断、犯罪分子刻画、犯罪分子搜索范围的锁定、找到证明犯罪分子作案的证据等等。“可以说,法医是唯一能从不会撒谎的尸体上,找到真相的警察。”
通过一道伤痕、一丝血迹、一点从尸体身上透露出的蛛丝马迹,从而推导出案件走向的经历,秦明如数家珍。在《尸语者》一书中,秦明刻画的一起灭门惨案,实际也来源于真实案例,而这起案件的侦破也同样反映出法医工作的价值。
秦明回忆,在当时的犯罪现场,看到一家人被谋杀后,第一反应就是搞清楚凶手的动机。而现场一大特点就是大量现金放在显眼之处。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认为案件不会是为谋财而害命。
但通过法医对逝者的伤情鉴定,发现死者身体上存在因固定身体留下的伤痕,因此推断凶手在行凶前有威逼的行为:“所以我们推断,凶案现场发生过‘你别动,告诉我钱在哪里’的场景。因此法医确定,这是一起侵财类案件。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继续锁定被害人身边出现过财务危机的熟人,最终通过DNA比对,在十几天内找到了凶手。
秦明本人受访者供图
法医面临的挑战
除了勘查环境恶劣,还要忍受尸臭
影视剧里的法医,严肃有型,在解剖台上挥刀自若,在悬案面前冷静从容。但现实里,法医从业者却从“酷”变成了“苦”,因为案件需要,他们要不停出现场。除了身体上看得见的辛苦,法医所要忍受的尸臭、勘查现场环境的恶劣、长时间的解剖工作,都对法医从业者提出挑战。
“法医其他不敢说,但适应能力一定是数一数二的。”秦明还记得,自己前不久解剖的尸体,甚至出现了“尸蜡化”现象,现场发出的恶臭味秦明至今仿佛仍能嗅到。
“我们当时一进解剖室,好几个人受不了直接就吐了,但我还算是忍住了。”秦明告诉红星新闻,因为自己从业经历丰富,对这样“极端”的尸体能很快适应,即便刚开始会有些难接受,但几分钟过后,就能屏蔽掉难闻的气味。
此外,勘查现场的恶劣环境,同样是法医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年底,秦明前往一处山区尸检。彼时,当地气温达到了零下十几摄氏度,迫于当地殡仪馆没有尸检室,因此他们一行人便在露天找了一块石板蹲着进行尸检,前后共计花5个小时解剖了3具尸体。
双腿一点儿知觉都没有了,是旁边人给架起来的。“一起参加尸检的法医,鼻涕挂在脸上冻成了冰柱,我伸手才给拿下来。”
夏天的高温、冬天的严寒、高度腐败的尸体……普通人避之不及的恶劣环境,却是法医工作习以为常的一面。除了条件的恶劣,尸体本身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同样磨练着法医工作者的意志。
秦明还记得,自己曾在一次尸体解剖时,发现尸体表面存在一处大面积溃烂的疮疤。“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生前可能得过艾滋病。”随即,秦明找到当地疾控中心配合,结果证明死者生前的确患有艾滋病。而尸检时间距离逝者去世的间隔,尚不足以让逝者体内的艾滋病病*消亡……
“试想,如果我当时受伤有伤口,那我肯定会感染,还会影响我的家人。”秦明表示,因为尸检工作存在危险性,这也成为他极力要求解剖过程注意防护、解剖规范分毫不差的原因之一。
此外,法医工作的危险也可能来源于现场。秦明向红星新闻解释,如爆炸案件中的爆炸物,或现场*气,或尚未离开现场的犯罪分子,都会对手无寸铁的法医造成威胁。秦明的一位师兄,便是在勘查现场时不幸牺牲。
秦明已面世的系列作品受访者供图
出书拍电影
受外科医生的启发,秦明开启成名路
秦明,一名80后法医,他的另一份事业,则是写作。
年,“法医秦明”系列悬疑小说中的首部《尸语者》问世;到年,《无声的证词》《第十一根手指》《清道夫》《幸存者》《偷窥者》《天谴者》《遗忘者》等8部同系列小说先后进入市场。到如今,新系列小说“守夜者”已出版到第四季大结局,法医科普类书籍已有两部问世,而根据上述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也同样取得强烈反响。
谈及自己出版小说的经历,秦明认为,是一系列的机缘巧合。
年,秦明开通新浪微博,作为一名职业法医,他乐于在与职业相关的话题下发言,尤其当发现有人在法医领域造谣时,作为热血一代的他,总忍不住为广大受众现场解读,积极发声。就这样,他积累了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