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后期培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药独处是人生的调味剂,它为每一种体 [复制链接]

1#

1

『读药』是界面文化每周推送的固定栏目,专为读者定制解决人生疑难杂症的文化药方。每周,我们会选取读者提供的“病情”,针对一种“病症”推荐适用的书籍、影视、音乐、文艺活动等,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美好。想寻医问药吗?欢迎进入“读药信箱”给我们写信,聊聊你的疑难杂症。

年,美国精神病医师利奥·坎纳(LeoKanner)首次提出了“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这一概念,指的是一种在儿童身上发生的神经发育障碍疾病。患有自闭症的人通常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不愿意与人接近,许多患者同时伴有程度不一的智力障碍。如今,“我自闭了”却成为年轻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自闭”二字被广泛运用于医学范畴之外的另一种语境,指向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心情低迷、想要远离人群的心理。

事实上,很多人所谓的“自闭”正源于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与孤独感。互联网的无处不在和信息的加速流通让世界变得更加热闹了,我们似乎一直处于人群和事件之中,总有来自外界的陪伴与共享,但真正走入内心世界,可以与之分享喜怒哀乐的人却寥寥无几。现实中的交往常常令人疲惫,任何一种关系都在期待我们成为什么或要求我们履行什么,而不同群体之间的偏见、误解与谩骂更印证了“他人即地狱”的真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过一种排除他人、独来独往的生活,却无法完全摆脱孤独。英国甚至在去年投入万英镑,用个项目来帮助国民缓解蔓延的孤独感。尽管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广社区咖啡馆、艺术空间或花园,鼓励人们参与社交活动,但从实际情况看,这些项目并未达到预期中的效果。

正如英国作家奥利维娅·莱恩在《孤独的城市》中所写,“孤独的特征之一就是对终结这种体验的强烈诉求,而实现这一目标不能单纯依靠意志力或是更加频繁的室外活动,而是只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联系。说起来远比做起来要容易得多,尤其是对某些人而言,他们的孤独因失去、流离或偏见的状态而生,所以他们有理由在渴慕他人组成的社群的同时,也感到害怕和不信任。”

如何对抗孤独,走出“自闭”的情绪?如何在享有个人自由的同时不失去群体归属感?本期读药推荐4本与“独处”相关的书,希望为你带来启发。

《一个人生活》

[日]谷川俊太郎著高伟健译湖南文艺出版社-03独处的一大好处就是让人远离他人的干扰,安心享受完全由自己掌握的自由。在这一点上,日本著名诗人谷川俊太郎颇有发言权。步入晚年以来,他一个人居住在东京,在经济和日常生活中都保持自给自足。他认为,与人打交道就仿佛战争一样,是需要拼命的事,因此,除了偶尔与家人吃饭或找朋友交谈外,他完全处于自由状态,写信、吃饭、听音乐会、诗歌创作……每天的衣食住行都只依赖于自己。对于这样的生活,他的形容令人羡慕:“就像吃饭一样,我对自由已经‘吃饱’了。”

年轻时,谷川俊太郎主张人类社会的基础单位是夫妻,而如今,相较于互相依赖的家庭关系,他更倾向将自己之外的人都看作他人,家庭则是由宽松的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个人的集合。在《一个人生活》中,谷川俊太郎记录了他以个人为单位生活时的日常琐事与人生感悟。他承认,一个人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关系独自生存,人们之所以觉得与人交往是件麻烦事,是因为经常倾向于将这些麻烦产生的原因推给他人而不是自己。一个人生活正是认识“麻烦的自我”的最佳方式,解决掉内部的麻烦,才是享受自由的开始。

《艾莉诺好极了》

[英]盖尔·霍尼曼著谢静雯译未读

北京联合出版社公司-10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艾莉诺·奥利芬特今年三十岁,是一家平面设计公司的财务员工。每周一到周五,她工作、购物、做饭、看剧、读书、睡觉,保持着良好的固定作息。除了平时需要与同事进行工作讨论,以及每周三晚上和母亲闲聊十五分钟外,她几乎不与任何人交往,周末唯一的娱乐活动是自己在家喝酒。尽管有人在暗中称艾莉诺为怪咖、奇葩或神经病,但艾莉诺认为自己过得好极了,她以自力更生为荣。

“我的人生拼图里没有缺块”是艾莉诺对自己的宣言,也是艾莉诺用来封闭内心真实感受的一道咒语。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这道咒语也在逐渐失去效力。很快,艾莉诺的人生缺憾在故事中暴露无遗,比如,她十四岁的时候经历了一场火灾;比如,她一直辗转于各式各样的寄养家庭;比如,对于她身上发生的一切,母亲给出的反馈总是否定和打击……

艾莉诺的情况并非个例。如今,许多在大城市独自生活的年轻人正经历着类似的困境。他们看起来自给自足,不需要过多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