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影视文化产业,机会在哪?
上海景亚影业认为,短期内,或许可以用几个关键词加以总结:
就题材来说,短期来看,随着影视行业正在面临新的洗牌,题材就成为了其中的赛点。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不难推测,民族影视和数字化影视以及IP化影视将成为潮流,特定主旋律将成为爆款,未来三年,贴近民生类和特大事件这两类将会成为新的主流,这或许是当前影视文化公司面临的新的起跑线。
就政策上看,年底,《“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中指出,“十四五”时期,电影发展要努力实现每年重点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精品力作,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国产影片年度票房占比保持在55%以上,广大观众对国产电影的满意度持续保持高位。
同年,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在北京正式成立。基金目标规模亿元,由中宣部和财政部共同发起设立。主要投向文化产业核心领域,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媒体融合发展、数字化文化新业态等。影视文化是一个大的产业,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小视,尤其是对文化产业链的拉动和对文化人才的培养,不难看出,电影依然承担着中国传统文化输出海外的重要责任与使命,都需要影视行业的做大做强。
此外,创新是着重点,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传统电影院发行模式可能要迎来阵痛,面对行业客观的不确定性,影业公司必然不能将所有的期望值放在电影院线,反而可以考虑与疫情之间表现优秀的头部网络视频平台进行合作,以网络付费点播的形式进行发行,不再依赖传统电影院渠道。
但长远来看,影视行业“困境反转”可期,完成筑底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毕竟归根结底,影视文化企业的扎堆IPO对于行业而言并不能称得上利好,更像是一针强心剂,为市场和资本带来更为充足的信心,以及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电影大盘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部爆款电影支撑,也不能依赖于头部企业顶起半边天。市场回暖归根结底是要靠自身实力说话,即靠影片本身的品质征服观众、赢得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