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老铁
在评估疫情对具体行业影响时,我们经常不自觉陷入“归因逻辑”,将行业或具体企业所遭遇的困难归咎于疫情。这也就使市场产生了一些错觉,若疫情这一最大不利因素散去,行业必将迎来强力反弹。
电影行业便是代表企业,在过去的三年行业确实经历了严重的下行压力,也总会有积极声音出现:困难总是暂时的,疫情过去行业必将迎来春天,对行业的赌注就变成了对生活恢复常态的预判。
当我们对行业进行比较详细分析后,可以确切地说,尽管疫情对行业确实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但行业“内因”仍不可小觑,不客气地说即便疫情消退行业也很难强力反弹。
票补催生“繁荣”
我们首先整理了01年至今的全国年度票房增长情况,见下图
当我们将行业今日景象归咎于大环境时,殊不知在疫情前行业的增速已经尽显疲态,年同比增长创下历史新低。
在上图中我们亦可以看到朝气蓬勃的年,其增长接近50%,行业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之中。其原因也比较简单:票补。
年阿里在纽交所上市,创下中概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融资记录,出于对中国市场的极度乐观,加之多年的低息环境,全球资本纷纷来华淘金。一方面各类资金开始注资高成长行业,年之前电影行业普遍在30%以上同比增长,自然成为了重要投资标的;另一方面,受乐观行业环境以及便利融资环境影响,中国科技企业纷纷将触角前伸,电影行业不仅有高成长性,且具有鲜明眼球效应(明星娱乐吸睛,企业家跻身名流的最佳途径),这都促使国内企业资金向电影行业流入,典型代表如阿里,就出现在博纳,华谊,光线,民营电影公司三巨头的持股名单中。
互联网公司投资电影又不甘于仅做财务投资者,此前经营的成功又让企业家们产生了“任意颠覆”行业的幻觉,流量思维,IP思维成为彼时影视行业的口头禅,要通过互联网企业擅长的资金和流量经营能力进军电影发行领域,通过巨额补贴培养用户习惯,淘票票和猫眼由此崛起。
票补最疯狂的年大致有10%票房来自于补贴,或者说剔除此数据,年的票房增长大致与年持平。不过彼时行业寄希望于通过票补培养用户习惯,当票补结束后市场便可进入惯性发展,在上图中此愿望同样未发生,年后票补逐渐退出,票房增长旋即下行,票补并未对行业带来根本性变化。
那么尽管票补有如上种种局限性,但为何资本仍然蜂拥而上呢?只是误判行业吗?当然不是,见下图
上图为A股市场电影行业的市销率情况(综合光线,华谊,北京文化和新片场四家公司),可以非常直观看到电影行业市销率较之A股市场可不是一般的高,即便在下半年A股转熊市后,电影行业市销率仍然居高不下。
粗略计算,票补元钱统计进入中国电影票房,通过分账体系块钱大概有40元给制作方(其他给院线和发行),在0倍的市销率放大下,制作单位市值膨胀元,院线和发行则大概拿到元的市值溢价,此时只要资本在电影市场总盘子持股到一定比例,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率。
资本市场如放大器一般,将票补现金转化成了投资收益,且在此过程中票补平台也可获得可观估值溢价(如猫眼市销率一直在3倍左右),资本的账是算得过来的。
如上算法可能过于简单,难免不够客观和精准,只是用来解释行业发展规律。
金钱面前,企业家“把持”不住
这就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既然如上资本账是算得过来的,但为何此模式未能一直持续呢?
此前已经有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