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飞(Netflix)出品的《王冠》(TheCrown)第四季落下帷幕,第五季也将于今年7月开拍,最终季第六季将停留在年左右。第四季承接了前三季的风格,不仅演员表演可圈可点,而且情节紧凑、制作精良,在选角、服装、布景、摄影等方面也煞费苦心,甚至还花重金打造了用于拍摄的白金汉宫,以达到叙事空间上的仿真效果。其累计制作经费已高达2.6亿美元,堪称史上最贵的电视剧之一,在国内外几个著名影评网站上的评分都高达8.5或9分以上,并接连斩获第78届美国电视金球奖最佳剧集、第26届电视类评论家选择奖最佳剧集和第73届美国编剧工会奖最佳电视剧剧本,被很多媒体认为是“《王冠》系列剧迄今为止最好的一季”。此外,在国内外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哈里王子和夫人梅根的专访节目也让该剧频频上热搜,网友纷纷感叹又多看了一集《王冠》。
一部基于历史事件的虚构作品
长期以来,真真假假的王室八卦不断挑拨着民众对于英国王室的猎奇心理,所以一部刻画当代英国王室的系列电视剧自然大受欢迎。据美国第三方数据公司ParrotAnalytics的报告,《王冠》第四季在上映后的一周内,全球估计有万人观看了该剧,比第三季同期高出85%,观众总人数比查尔斯和戴安娜的世纪婚礼还多。一些媒体认为戴安娜王妃是导致第四季收视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有网友认为,由于大部分原型人物都还在世,本剧可以说从开播起就自带话题。哈里王子认为《王冠》虽是虚构作品,并非史实的准确反映,但大体保持了历史概貌,拍出了王室成员必须把责任与义务置于家庭之上的风范。
《王冠》第四季的时间跨度为年至年,讲述了这11年间王室的动荡与政治的分裂,中间穿插了蒙巴顿勋爵遇刺、查尔斯与戴安娜的世纪婚礼、撒切尔夫人上台后的改革、福克兰群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威廉王子与哈里王子出生等重要历史事件。这些事件的影像再现成为本季的主要看点,但同时也成为叙事的难点。得益于各路媒体长年累月的报道,大部分观众对于这段历史都已耳熟能详,因此如何在电视的虚拟情景中再现英国王室20世纪80年代的多事之秋,并刻画和揭示出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成为一大挑战。
作为历史剧的《王冠》虽然“征用”了真实的王室成员姓名与事件,融入了历史影像镜头,保持了历史的总体轮廓,但就其本质而言,仍是一部基于历史事件的虚构作品。《王冠》系列编剧是极其擅长历史人物传记片的彼得·摩根(PeterMorgan),他早在年的电影《女王》(TheQueen)中就已崭露头角,该片于当年获得五项奥斯卡提名,女主角海伦·米勒更是问鼎影后;之后,他又在年执导了该电影的舞台剧《观众》(TheAudience)。可以说,《王冠》是从《女王》与《观众》发展而来的。摩根称这部剧是对真实事件的虚构化描述和戏剧化阐释,杂糅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这或许也正是观众更愿意观看电视剧而非历史影像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所言,通过重构事实,可以凸显被视为其深层意义的那部分内容,而通过某种创造性伪造,虚构作品可能忠实于现实,如可用道德真实来左右经验真实(特里·伊格尔顿:《文学事件》,阴志科译,河南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比如,第四季并没有将重心放在重现查尔斯与戴安娜的世纪婚礼上,而是着重描绘了婚礼前查尔斯的背叛、戴安娜的心酸与王室的盘算。摩根在访谈中提到,为了迎合大众情绪会编造一些故事,对史实也会有选择性地增删,如第四季的叙事更倾向于把戴安娜刻画为婚姻中的“受害者”,因为这样的情节预设符合大部分公众的心理认知,也更能激发其内心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冠》高收视率和诸多奖项的背后是数以万计民众的选择。
伊丽莎白式:君主职责与个人情感
电影《女王》的片头引用了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HenryIV)中的名句:“头戴王冠,寝食难安。”(uneasyliestheheadthatwearsacrown)深谙宫廷生活的培根在《论君主》一文中也认为,君主虽受万人景仰,但往往疲惫而不得休憩。绝对君主制下的君主尚且如此,君主立宪制下的君主则更甚,因为已无实权的他们,一言一行都关系着君主制的存亡,这也是《王冠》系列剧尤其是第四季着力刻画的主旨,即女王在君主职责和个人情感、政府问题与个人倾向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在《王冠》第一季中,乔治六世刚刚去世,玛丽王太后就让伊丽莎白放下悲伤,承担起女王的责任,确保“王权必胜”(TheCrownMustWin)。
在英国传记作家简·唐恩(JaneDunn)看来,英国有伊丽莎白式和玛丽式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传统,分别来自伊丽莎白一世和玛丽女王。前者杀伐决断,绝无妇人之仁;后者则感情至上,可将一切置之度外。如她所言,撒切尔夫人可视作典型的伊丽莎白式女性,她乾纲独断,擅长点燃“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