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后期培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预售超1亿,谁说中国拍不出硬科幻流浪地 [复制链接]

1#

,大年初一,曾获得46.86亿票房的“小破球”最新续作《流浪地球2》,春节档唯一一部大体量制作的视效科幻大片,绝对是和家人一起走进影院的不二之选。

还记得,年《流浪地球》上映时,在各方不利因素下,仅凭借口碑于一众大片包围中,脱颖而出,完成华丽逆转,最终拿下当年票房冠军,真正打开了中国科幻大门,立下了“科幻元年”的标杆。

紧随其后的是国内诸多制片公司开始四处寻找科幻剧本,小破球成功引领了行业风气,而在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也把科幻题材划为重点扶持项目,大力支持中国科幻片发展,

《流浪地球》上映绝对是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事件。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为中国科幻电影做出巨大贡献的郭帆导演,如今回看他履历,作为代表作品之一的就是《流浪地球》,出师至今,他好似与科幻题材有着说不尽的缘分,那么为什么郭帆一门心思只想做科幻呢?

郭帆从小就受到詹姆斯卡梅隆的影响,录影带时代第一次看了《终结者2》,被T-所深深震撼,从此他立志要亲手打造未来世界。

读科幻看电影,成了他生命里最大的乐趣。

郭帆要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科幻电影,技术上总有同步的一天,但思维概念不能落后,就这样他从科幻爱好者慢慢向科研工作者靠拢,力求思想同步。

年,中影要拍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想和国际大导演合作,先后找了卡梅隆和吕克贝松,但都被拒绝了,理由是对中国文化不够了解,拍出来依旧是好莱坞风格。

于是中影又找了张艺谋,因不适合,没有相关经验同样被回绝了,这才把视线转到了新生代导演内,当时,郭帆是诸多年轻导演候选人之一,并没有完全敲定由他来执导拍摄《流浪地球》,但郭帆为此已经做了10年储备,机会上门怎能错过。

郭帆自己先拿万尝试筹拍,开始给《流浪地球》补充设定,创作剧本,看过原著小说的观众都知道,微纪元只是刘慈欣作品的一个短篇。

其实影视化后所呈现出来的很多内容都出自郭帆的原创,他描写了一个非常严谨的世界观,人类50年以后的一个生存环境,社会环境,还有当时的科技状况,另外还编制了大概从年至年一系列大事件和人类所要面临的危机,

光概念图就绘制了超过张,这里就包括了行星发动机的详细设计图纸。

一切事物做完妥当交给中影相关负责人,让对方大为震撼,即刻敲定郭帆担任《流浪地球》导演,并给出了制作预算。

《流浪地球》开拍也是极其艰辛的,遇到了许多挫折,这个过程不是我们普通人能想象得到的,最终取得成功,是好本子做底,是团队凝聚力,是导演的精益求精,多年沉淀在科研领域探索专研的精神,得此成就绝非一朝一夕,结果堪称传奇。

而如今,《流浪地球2》经验丰富,技术也更上一层楼,历经四年拍摄和打磨,画面质感,特效细节,科幻概念,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这次郭帆展现了更多画幅和更宏伟的宇宙奇观,在提前观影中,许多科研工作者秉持专业态度来到现场观影,

第一时间见证了中国科幻“新天花板”又一次的诞生。

作为《流浪地球2》重头戏,太空电梯设计语言来自于行星发动机,只是在第二部做了迭代升级,因太过庞大,需要分几节来装载动力系统,它会像火箭一样进行喷射开启,到了一定高度改成磁力上升再与空间站对接。

接下来是返回大气层,也就是下降返回地球的过程,摩擦生热的问题用冰盾来解决,通过太空注水瞬间结冰来节省返回成本。

郭帆团队致敬了阿西莫夫小说关于冰的发明,设计复杂度,还原度,包括局部镜头的一些细节,其合理性可以让观众认为这是我们可以造出来的伟大科技,有理有据的设计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赢得了场下科研工作者的一致认可,研究领域用科幻形式表现出来,对专业者的科研方向也有了新的启发。

另外,影片里极尽描述的元宇宙,数字生命,人工智能,脑机系统,航空航天技术和自然科学的结合,与现场的科研工作者达成共鸣,冥冥中建立起了某种联系,人类不会停止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

科研、科幻都在向着同一方向迈进。

到底是逃离太阳系,还是转换为另外一种模式得以生存,人类面临巨大灾难前因不同选择产生的冲突与矛盾,将《流浪地球2》戏剧张力冲上顶点,纯粹的科幻巨制,无尽想象的视觉体验,跨越多天,即将与我们重逢。大年初一,我们一起走进影院,相遇于《流浪地球2》中,一起感受中国科幻片的魅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