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假日白癜风专家照常坐诊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515634.html前段时间,番茄君在一档聊天真人秀上,看到了久未谋面的濮存昕。
印象中,他明明还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男明星,现如今,却变成了一个两鬓斑白的老艺人。
无比震惊地去查了他出生的年份,才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经69岁了。
而且,更让人惊讶的是,自从年主演了电视剧《男人底线》以后,在此后将近10年的时间里,他再也没有主演过任何一部影视作品。
这不禁让人心生疑问:作为一名影帝级别的人物,他为何会在影视圈里消失?以至于再次出现在观众眼里,竟然会衰老至此。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濮存昕早在年的时候,就在采访中给出了明确回答:娱乐市场没有我的活儿,我演的东西也没人看。
这段看似无奈,实则是控诉的话语,不仅表达出了他本人的心声,更道出了很多老戏骨的职业困境。
01、无戏可演的老戏骨们
濮存昕的这段采访,在当年引发了热议,许多人都误以为,这只是他想专注于话剧舞台,找出来的一个托词而已。
但事实是,他并没有说空话。
很多演技炉火纯青的老戏骨,都和他一样,早就在畸形的影视行业生态中,迎来了无戏可演的职业困境。
被誉为“京圈戏骨”,在多部影视作品中贡献了“投胎式”演技的何冰,就是如此。
在访谈节目中被问及,是否会担心自己被时代抛弃。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自己早就已经被时代抛弃了,这一天已经看到了。
身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塑造了多个优秀帝王角色的陈道明,也在金鸡创投大会上呼吁影视创作者们,不要只拍年轻人。
还打趣地说道,自己的片酬不贵,希望导演们多找他演戏。
兼具演技、口碑和观众缘的“葛大爷”葛优,更是在几年前就一脸无奈地说过,自己只能演配角了。
而且,在过去不久的第十一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颁奖典礼上,他再次表示:年轻的导演们,要多找老演员们演戏。
还近乎卑微地补了一句:演什么都行。
当然了,虽然嘴上说着“什么都行”,但很多和葛优一样的老戏骨们,之所以会“沦落”到无戏可演的地步,就是因为他们在用实际行动,对影视行业的各种乱象说——“不行”。
陈道明就在采访中明确地说过,只要剧本不好,哪怕片方给他再多的钱,他也不会演。
创作了《菊豆》、《宰相刘罗锅》、《神医喜来乐》等优秀作品的李保田,同样也是因为有着超高的接戏标准,才长久地处于停业的状态。
而且,为了跟影视行业的乱象作斗争,他曾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冠上了“戏霸”之名。
甚至于,为了保证《钦差大臣》的质量,在投资方将30集的剧情改成33集以后,他还把对方告上了法庭。
最后,官司赢了,他却遭到13家影视公司联合封杀。
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妥协,而是坚守着“宁可无戏可拍,也不践踏艺术”的从业标准。
如此看来,老戏骨们会到无戏可演的境地,固然跟他们个人的选择脱不开关系,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影视行业的生态出了问题,否则,以他们的实力和资历,绝对不会到此地步。
接下来,番茄君就给大家分析一下,影视行业存在的五个“畸形”现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将老戏骨们,一步一步地逼到无戏可演的境地。
02、影视行业的5个“畸形”现象
第一个“畸形”现象:金钱至上
影视作品作为文化工业的产物,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所以在投资者眼里,它们的商业性远大于艺术性。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它们的商业价值,投资者们往往会把“金钱至上”奉为影视创作的第一准则。
在此前提下,盈利就成了一部影视作品追求的第一目的。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很多影视工作者们都会“无所不用其极”。
不是跟风拍同质化的爆款作品,就是一味地追求速度,生产一些毫无新意的流水线作品,甚至还会专门拍一些粗制滥造但非常有噱头的烂戏,吸引观众的眼球。
毕竟,相比于那些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影视精品,这些粗浅却极具诱惑力和煽动力的烂戏,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更大的利益。
被称为“烂片之王”却至今“屹立不倒”的王晶,就曾毫不避讳地说过:有钱赚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这种以赚钱为目的创作观念,和一些老戏骨们“戏大于天”的职业理念,严重背离。
所以,与其说他们是被影视行业抛弃,还不如说,他们是为了坚守初心,主动从乱象横生的行业中,脱身而出。
只不过,被迫停业和主动隐退的直接表现,都是无戏可拍而已。
第二个“畸形”现象:流量为王
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影视行业的首要目的,早就从创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变成了谋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
这就使得流量明星成了“市场宠儿”,因为他们拥有着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这些粉丝可以转化成票房和收视率的保障,从而让投资方的风险降到最低。
所以很多投资方在选择演员的时候,优先考虑的并不是演技的好坏,而是流量的高低。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所有的资源都会向流量明星靠拢。
而那些以演技著称,却没有粉丝作为后盾的老戏骨们,自然会面临着无戏可拍的窘境。
第三个“畸形”现象:看重颜值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颜值成了演员们引以为傲的资本,滤镜、美颜、磨皮成了影视作品的标配,“白幼瘦”也逐渐超越“真善美”,成了备受观众追捧的审美趣味。
这些“畸形”的审美现状,让演员成了一个靠脸,而不是靠演技生存的职业。
而那些拥有演技,却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衰老的老戏骨们,颜值自然不占优势。如此一来,他们的魅力,也就被埋没在充斥着帅哥靓女的娱乐圈里。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老戏骨不是走上隐退的道路,就是走上了营销“不老”人设的道路,有的甚至还步入了“整容”之路。
最让番茄君意外的是,因为《人民的名义》而爆火的吴刚老师,也在年近花甲的年纪“变脸”。
可见,在“看脸”的影视行业里,“年老色衰”的老戏骨们,面临的处境有多么艰难。
第四个“畸形”现象:轻视演技
演技被严重轻视,也是影视行业里存在的一大“畸形”乱象。
因为各种吹捧演技的公关软文、来路不明的山寨奖项,以及刷分控评等不良现象,可以借用舆论传播的方式,混淆观众的视听。
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把一个毫无演技可言的艺人,包装成一个浑身是戏的演员。
在这些营销手段的吹捧下,影视行业的秩序,早就被严重扰乱。
诸如收视率、票房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