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在哪家医院坐诊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j4urw50.html从第一支短片,到火热的《哪吒·魔童降世》,导演“饺子”中间隔了十年,有人曾问“多少动漫导演里才有一个饺子?”这不好回答,文化产业中人是核心,但“缺人”一直制约行业发展,动漫就是产业发展的缩影。河南动漫有过激情澎湃的岁月,播出时长也曾一骑绝尘,但从年开始,随着补贴政策提质收紧,河南动漫又经历断崖式下降。如今河南动漫似乎不缺技术,但人的制约,仍使产业发展长路漫漫。动漫产业背后的人才逻辑是什么?智文实验室认为,是摒弃浮躁理论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扎实把文化同产业结合起来的意识,除此之外,别无捷径。
智文实验室
出品
字,约11分钟
『河南动漫浮沉录:人去哪了?』
80后导演“饺子”火了,动漫人才的现状也被揭露出来。业内普遍认为动漫行情差、人才缺乏:《大圣归来》制作时导演四处筹钱,饺子时隔十年才有知名新作,一时间“吃泡面”、“爆肝”、“理想主义”成为动漫人才的标签。
动漫,可以看作是当下文化产业最具代表性的缩影,它集中体现这个行业的特征:注重IP、故事为王、依赖技术、产业链长。但囿于动漫投入大、周期长,资金短缺,动漫人才薪酬低,除非他们真正热爱,否则很难坚持。
归根到底,这都是“人”的问题。近几年,《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哪吒》火了之后,人们一度看到了“国漫崛起”的曙光,资本似乎对动漫项目也放下成见。纵观来看,技术进步倒是其次,工业制作与叙事架构的完善,以及动漫人才的坚持,则实实在在推动了产业发展。
《大圣归来》
不过,正如《哪吒》的艰难出生,行业人才现状尚不乐观。在专注动漫影视制作的河南西吉文化创始人郭金平看来,河南动漫人才更是十分缺乏,“动漫人才培养周期长,除了文化、美术素养不断积淀,软件技术快速迭代更新。河南有大量本科、大专甚至中专都开设动漫相关专业,但由于教教学机制的制约、师资培养的断层,不能把行业一线的技术需求在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最大化的掌握,企业培养人的硬件、师资成本高、流失率大、风险高,导致企业培养人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口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高。”
实际上,河南动漫曾有段狂飙突进的发展阶段。一段时间内,全省共有47所高校开设了动漫专业,全省产出动漫时长一直处全国前十。年郑州市的动漫企业数量就达到了98家的顶峰。这段历史,在一些学者看来就是“大跃进”。果然,不久市场出现失衡,政策收紧之后,河南的动漫企业降至了20几家,动漫产业迎来了寒冬。
一些高校的动漫专业也关停,本来热火朝天的动漫,似乎一夜间无人问津。在回河南之前,郭金平在北京从事动漫培训和影视后期的人才培训工作,她经历过河南动漫产业从热火朝天到一夜寂静的“迷”之进程。
在她看来,动漫企业随政策大环境变化,不断被洗牌,那些粗制滥造的作品、企业被淘汰,最终留下的只能拼命提高质量。
“说到底,动漫还是内容产业,只有内容做的好才有市场,但是河南缺少好编剧、主笔、导演。可能1万、10万人里才会有一个饺子,但河南有多少人从事动漫呢?我觉得不超过,基数就没法比,哪来的“百里挑一”呢?很多时候我们都得高薪从外面挖总监。”
·河南约克动漫·《我是发明家》表现亮眼
在省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郭广新看来,动漫行业遇到的人才瓶颈,也是河南文化产业行业的普遍问题。很多人觉得河南缺乏人才,历史似乎也印证这一点,冯友兰就曾说,“近几百年,河南人之能以学术文章成名者,其数目是‘损之又损’。”
然而,如今河南不可同日而语,实际上有报告显示,有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等政策加持下,郑州吸引人才程度能排进全国前20强。而且每年郑大、河大毕业生半数以上留在省内,其中省内又有半数留在郑州,郑州人才汇聚,不输其他城市。
那么,河南文化产业人才为什么还会存在动漫行业的问题呢?
在智文实验室看来,郑州人口已过千万,不是缺少人才,而是缺乏文化人才生长的产业环境。亦可以说,作为省会郑州,人才作为增量,已无所谓再去扩充,河南要做的,就是要思考如何把人才存量给盘活。
『怎么才能盘活文化人才存量?』
在我们看来,激发人才活力的有效手段就是教育,以及合理的产教融合。
纵观全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无外两种,一种是学历学位教育,一种是社会资源参与的再教育。自年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以来,目前全国有上百所高校设置了该专业。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大学、信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新乡学院等不下于7所省内高校设置了文管专业。此外,依托行业专家,由社会资本、政府部门等举办的各种“培训班”“研修班”也迅猛发展。
省文化厅举办的专题培训班
那么,省内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什么状况?我们可从几个院校就业质量报告窥探一二。
例如,查阅河大届就业质量报告发现,以文史见长的河大,进入文娱行业的人数占据总毕业生不到6%,这一数字在教育行业超过了20%。此外,“文化产业管理”系彼时还在历史文化学院,学生就业率很高,但薪资相对较低,不到元;查阅郑大届就业质量报告发现,本科毕业生的5.4%进入文娱行业,这一数字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比例是26.65%。“高层次”的硕博研究生,超过70%则进入了教育行业。
薪资与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单从人才这一点看,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后劲着实令人担忧。
此外,当我们在谈文化产业人才时,多数用整体性、概念性概念,这和学历教育有相似之处:概念理论多、实践创新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组建,往往依托历史文化学院、新闻学院,老师也是历史、新闻、汉语言文学科班出身,“产业化”被严重忽视,创新意识仅限于理论案例,实践起来缺乏主动创新,理论与行业发展严重脱节。
一位在河南某高校毕业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表示,“我们学得太杂了,总感觉什么都学不精”。
人文本科教育不重视技术实践成为普遍问题
相比之下,郑州轻工业大学年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有将近10%毕业生进入文娱行业。而黄淮学院年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毕业生超过20%进入了文娱领域。一个合理猜测,应是两校培养了大量产业中游人才,进行设计、创作与工业复制,其中后者就有专门的动画学院。
然而在郭金平看来,学院派教育体系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当公司都在用处理器I9、显卡、内存上百G的设备时,学校里的设备还是5年10年前的配置。学校专业课老师理论基础扎实,但对实用性技术,特别是企业对技术的需求标准的掌握程度有限,学生们毕业后,我们还要进行针对性培训。”
“我们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风险在于,我们投入了设备、技术、时间精力,好不容易把人培养成为可以上岗做项目了,在他们获得一定技术和项目经验后,学生们很多流失到北京、武汉、杭州、成都等城市,只要简历上填写在西吉期间参与的项目名称,很多时候直接都免测试入职。”郭金平不无遗憾地说。
『文化产业人才的本质:协同、工业化』
一位从某重点高校毕业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透露,一般学校培养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就业不对口比例很大,甚至从事的工作与专业完全不相干,反而是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专业,比如编导、艺术设计人才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她看来,大量培养出来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因为没有一技之长,无法在行业中找到自己位置,而他们的理论高度又达不到高级经理人的能力,这就造成了文化产业领域出现内容创作与经纪管理、技术设计与核心创意脱节的问题。
这类问题非常多,而且非常严重,她强调,“这实际上造成了文化浪费。”
近年文化产业领域概念提的多,落地效益实际不达预期
在我们看来,河南文化产业开发的痛点就在于此:尽管坐拥八千年文明、浩瀚繁多的历史文化,拥有黄帝、老子、庄子等超级大IP,拥有郑州、安阳、开封等千年古都,但缺乏专业人才去设计、开发、运营,使得河南文化要么不开发,要么开发不好、没有市场。
一位行业研究者认为,文化产业开发的本质是工业化,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症结之一,就是工业化水平比较低,无论是从策划、经营、创意、营销,都不够成熟规范,文化开发显得有些“生猛”,“没有拼盘,直接一锅炖了”。
在郭金平看来,河南动漫产业人才的每个环节几乎都缺人,尤其是高端人才,比如编剧、导演、漫画主笔、视觉总监、艺术总监、高级动画师、版权运营等。产业链在河南没有成型,很多河南动漫企业都在尽可能多地拿甲方外包项目,但重庆等地产业集聚、成本又低,相比之下河南省内也没有太大优势,人才流失甚至成为必然。
郭金平坦言,河南的文化产业需要有个闭环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跟企业如何结合;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产业发展留的住;同时企业需要跟行业协会、政府组织加强沟通,通过团体组织积极拓展市场,走出去引进来,做大做强,才能给从业者好的待遇,如此就能留住很多中坚力量。这些中坚力量五年十年必定会回报给产业优异的成绩。
当下想找到一位多元复合的动画人才并不容易
省文化产业协会秘书长郭广新认为,产业每个环节都缺人,固然学校教育、产业内教育都有责任,但是后者由于市场化水平高,或许可以成为人才培养的突破口。他因此透露,近期省文化产业协会将邀请著名设计师邱丰顺开课,力图通过产业培训形式,把故宫设计理念、文创核心价值带给全省文创从业人员。
著名设计师邱丰顺,曾获得多次国际设计大奖
智文实验室认为,相对于宏观概念,动画、创意设计这类细分产业,事实上可作为河南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的重要抓手。当前,河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核心创意、品牌营销”缺失,如若依靠扎实的创意设计产业聚集,其发展模型可逐步往两侧延展,附加值也会随之提高,以避免在核心创意、品牌营销方面“高不成、低不就”。
为此,我们建议,无论是产业教育体系还是学历教育体系,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都应该科学明确。而且必须和产业切实发展相结合。每所学校的培养单位,特别是应用型高校,应避免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进行“大通识”教育,着重探寻结合地域文化IP开发的特色培养路径,科学审慎地制定培养计划,尤其是本科培养计划,充分尊重学生特长,为学生的创意迸发提供必要的支持,比如导师指导、鼓励落地、对接企业与资本。
从顶层设计上,应下大力气摸排文化企业存在的问题困难,做到“政策跟上市场”,科学制定产业政策;落地可操作的人才吸引、扶持、激励举措,对促进产业发展的企业、人才进行双重奖励;对市场主体进行人才培养的,应做好服务,引导外部资源对接,以刺激人才汇聚、产业集聚;高度对待人才流失问题,真正把产业的核心往人身上转移,而不是土地面积和好看的数据。
○特别感谢:河南西吉文化创始人郭金平女士
作者:晓鹏
策划:郭广新、韩碧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