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后期培训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嘿咨询师,猜猜我在想什么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多久才能复查 http://pf.39.net/bdfyy/bdfzg/210819/9335067.html

友:“你大学学习什么专业?”

我:“应用心理学。”

友:“嚯,那你猜猜我现在在想什么?”

我:(翻个白眼)“我又不会读心术!”

我刚开始喜欢心理学,是因为崇拜,部分影视剧及小说将心理学中的相关内容描述的神秘又奇妙:

一根吊坠就可以催眠他人,任你摆布;心理咨询师坐在高位,来访者坐在下位虔诚的聆听......

那时候在我看来,心理咨询师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能够读懂人心的高超技能,让人心生向往。

后来,我填报了心理学专业,开始上专业课:《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大部分知识点不如以往的认知那样带给人震撼,落差感让知识点更显枯燥。

就像武侠电视剧里常出现的情景,某些人因听闻或看到一些大师武功盖世、震慑江湖,就缠着拜师,拜师后就气愤的质问师傅:

“你为什么总让我练习扎马步、出拳踢腿,到底什么时候才教我大招?

我们急于求成,殊不知师傅的良苦用心--基础扎实,才能发展得稳而远。没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实践就像地基不稳的大厦,难以维持。

渐渐的,我放下内心的“成见”,开始正视课本内容,我慢慢发现其中不乏活泼生动的知识点,也开始慢慢科学地看待心理学。

就在我沾沾自喜于自己对心理学有了一定的正确认知,社会又给了我很多暴击:你以为你上道了?远着呢!

刚开始接心理咨询时,紧张!

在每次咨询开始前,我会在脑海中无数次演练可能出现的场景,期望能做万全的准备,从而缓解自己的焦虑。

担心不知道如何接来访的话,害怕脑袋空白,生怕说了什么不适合的话伤害到来访者.....

一场咨询下来我长长呼出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突然放松下来,精气神瞬间被吸走。

新手咨询师好累啊!

但当来访向我表示我对她有所帮助时,表达感谢时,我的自我价值感得到了体现,内心充盈,那一瞬间,一份小小的认同就能驱散工作中带来的所有挫败感。

1

除了在咨询中出现的各种心态和行为,我对这份职业的认识刚开始也是不够清晰的。

1.将心理咨询师这个角色过度神圣化。

觉得咨询师在咨询中游刃有余;在生活中,对待亲朋好友的疑惑也能大展身手,给出让他们惊叹的建议。

但显然,咨询中我磕磕碰碰,现实生活中我也无法解决身边人的困境,现实和理想的距离让人沮丧,容易出现自我耗竭。

2.将来访者当成受尽人生苦难的弱者,心理咨询师来解救你们了!

当来访者谈及到创伤、困苦时,我的内心也会出现一些声音:他真倒霉、她怎么这么惨、这对他来说太不公平了.......

尤其是某些事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可能会和他一起义愤填膺或陷入悲伤中。可是我发现,他那么惨,我也好无力啊,我同他一样看不到希望。

3.心理咨询师是话事人。

“老师,我孩子在学校打架,不遵守纪律。我经常被老师投诉。我来就是希望我孩子能够在学校好好遵守纪律。”

不,这不是你最紧要的目标,现在关键是你得多花点时间和孩子相处。我在内心嘀咕并默默把来访者的目标划掉,换成我认为的目标。结果呢?来访不来了。

2

直到开始跟随沈老师学习,我才觉得这才算半只脚踏入心理咨询了!对心理咨询师以及心理咨询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越来越喜欢和敬佩这份职业、这个行业。

1.心理咨询师只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

沈老师在第一堂课程中讲道,他也有搞不定的个案。顿时,我感受到沈老师把我对这份职业的压力拿走了一部分:“原来沈老师也会面临这样的情况啊。”

“沈老师都有搞不定的个案,更何况我?”可见,我对沈老师都有这样的高期待,更何况大部分不了解咨询的来访者呢?

无论是咨询师对职业的理解,还是来访者推着咨询师走向高处,我们内心都需要警醒,咨询师只是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陪伴来访者走上一段。

2.专业的事在有设置的场合、对特定的人展开。

有设置的场合指咨询师和来访者展开工作应在合适的咨询场所展开;对特定的人展开即心理咨询针对的对象是来访者,来访者不包括咨询师熟识的人,比如亲人、朋友。

我们学习了相关的知识,总想着要学有所得呀,想借此帮助我们的亲朋好友,我们就是亲人、朋友的角色,而不是咨询师角色。

我们有情感卷入,很难客观行事,既不符合专业伦理,也无法帮助到想帮助的人。我们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分享给他们,但切记不要带入咨询师的角色。

3.每位来访者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我们在咨询中易出现同情来访者的情况,同情会弱化他人的能力。心理咨询师不是全能拯救者,作为陪伴者,在安全的场所里陪伴来访挖掘自身的力量,让他们即使离开咨询室也能很好的面对生活。

4.心理咨询的目标是来访者的目标,非咨询师的目标。

咨询师要去和来访探讨他们想要什么,如何才能要到那个部分。有些时候我们容易将咨询师的目标覆盖或替换来访者的目标,那这是满足谁的需要呢?来访者真的需要吗?

咨询师可能会不自觉的走入自己的想法中,认为来访者只有实现了咨询师设立的目标,这个咨询才算成功。

保持觉察保持思考,心理咨询是为来访者服务的,不是咨询师。

5.接纳。

来访者在咨询室中呈现出的所有状态,咨询师都要接过来。

比如一位家长因不接纳孩子拖延的习惯来咨询,这时候咨询师要思考,我们对于父母对孩子的不接纳接纳吗?

当我们不接纳时,我们可能面临的后果是什么呢?咨询师和孩子统一战线,与家长敌对,那咨询往下发展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当我们接纳时,父母在咨询师这里看到了接纳的魅力、学习了接纳的能力,也能在孩子身上发挥作用。

6.中立。

中立是心理咨询基本却非常不容易的态度,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立场。

在咨询中,可能会存在站队的情形,和孩子、家长、伴侣任意一方联盟,呈现出的局面是:我(来访者或家庭成员一方)是来找帮手一起对付你(其他家庭成员)的。

我们对来访者或者家庭成员的态度是中立不带敌意的,完全中立相当困难,我们尽可能去觉察自己是否中立的状态。

7.参加督导和个体咨询。

不要害怕犯错误,不要害怕做的不完美,每个职业都经历熟能生巧的过程,需要知识的积累和实战的训练。每个成熟的咨询师也是从新手走过来的。

当咨询师发现咨询进入瓶颈或在某一类相似的问题上总是被卡住,积极寻找督导或找咨询师咨询,有利于咨询师自身的发展,促进来访者福祉。

~~~

随着每一次的学习,知识储备都在更新。我也从那个对心理学及心理咨询带着崇高期待的外行人变为决心在这个行业潜心学习的职业人。

继续跟随沈老师认真学习,在这条路上行走。

本文作者

李南珠

(沈家宏《系统动力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班》第11期学员)

整理编辑

素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