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经验 http://m.39.net/news/a_5970320.htmlJR,教育部发布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16个单项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各地统筹谋划、系统推进新课标落地实施。其中,艺术课程迎来重大改革。
一艺术课程主体地位提升
“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特定的媒介、语言、形式和技艺等塑造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社会及人的创造性活动。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
01全学段开设课程
艺术在一至九年级开设,横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其中一至二年级包括唱游·音乐、造型,美术;三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融入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内容,八至九年级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学生至少选择两项学习。可见,音乐课程占据重要地位。
02课时占比提升
新课标中,艺术课程时长在九年总课时中占比达到9%-11%,在国家课程排名中只低于语文和数学两门主课,甚至超过外语。
#新课标#
03艺术成绩纳入中考
JN作为美育进中考的关键一年,新课标强调了艺术综合评定标准:采取过程性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评定方式,将评定结果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录取、地区教育质量评估等的参考依据。
二、器乐课堂新要求
01是艺术实践的重要表现形式
新课标强调通过“表现”,学生掌握声乐、器乐、综合性艺术表演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艺术表现中表达思想和情感,丰富音乐活动经验,提升艺术表现素养。
02是3-9年级音乐课程学习任务
新课标将演奏乐器作为3-9年级音乐课程中必修的学习任务。
“演奏是进行情感表达和音乐表现、开展音乐创作与展示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增强音乐理解、表现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学习兴趣,发展核心素养,身心健康成长等具有重要作用。”
3-5年级内容要求
“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选择合适的课堂乐器进行简单的演奏或为歌(乐)曲伴奏。”
6-7年级内容要求
“选择合适的课堂乐器进行具有一定技术和表现要求的作品演奏或为歌(乐)曲伴奏。了解更多的演奏技巧,探究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的关系,进一步提高课堂乐器的演奏水平。”
8-9年级内容要求
“参与更多的演奏活动,用课堂乐器进行具有一定技术和表现要求的作品演奏或为他人的表演伴奏。提高乐器演奏的技能水平和表现力。运用乐器探究、创造和表现音乐。”
03规定了学业质量标准新课标制定了各阶段器乐演奏的学业质量标准。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之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
3-5年级
初步掌握演唱、演奏等艺术表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演唱、演奏做到声音自然,在情感表达、准确性、流畅性、完整性等方面基本符合作品要求,在表达作品的情绪、情感及表现音乐意境和音乐形象等方面能体现出自己的想法。
6-7年级
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演唱、演奏,在情感表达、准确性、流畅性、完整性等方面基本达到作品要求,能根据音乐表现需要控制力度、速度和音色等,体现一定的创意。
8-9年级
在演唱、演奏中,能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表现技巧,较好地表现音乐。具有初步的多声部音乐表现能力。艺术表现的情感性、完整性、流畅性、准确度、和谐度等方面符合作品要求,体现出较丰富的表现力及个性化的创意表达。
01利用一般音乐课进行器乐教学。
02开发校本课程进行特色器乐教学。新课标规定校本课程由学校组织开发,立足学校办学传统和目标,发挥特色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03利用课后服务开设器乐课程。新课标要求各地各校有效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创造条件开展体育锻炼、艺术活动、科学探究、班团队活动、劳动与社会实践等,发展学生特长。
04器乐课程的课时安排有多种选择
05面向全体艺术教师开展培训
新课标要求培训要进一步面向全体艺术教师,做到有目标、有规划、有方案、有措施。
最后,新课标中不止一次强调,要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让艺术始终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耳濡目染,让学生们由此提高自身素质。这才是设立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随着艺术教育越发受到重视的现在,我们想要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离不开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多方努力。相信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后,学生们能接受到更加专业的艺术教育,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和艺术素养,为我国艺术教育发展书写崭新的篇章。
01::26